2024年11月27日,第二屆鏈博會清潔能源鏈成就系列專題會之一——“聚焦綠證:國際綠證標準與市場交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網、中國工業報社、中俄國際經貿關系發展協會共同主辦。
在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作主題講話,他從全球碳市場現狀、中歐綠證標準互認的意義、清潔能源鏈的定義等方面進行全面闡述,并表示:“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三高’追求:生態的高顏值、發展的高素質、生活的高品質。而走綠電、綠證、綠色交易之路,正是滿足人民需求,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
全球碳市場啟動:機遇與變革的新征程
日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批準了《巴黎協定》第六條第四款,正式啟動了碳市場,這無疑是應對氣候挑戰征程中的關鍵一步。此碳市場由聯合國監管,打破了以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界限,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碳交易平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能在其中進行碳信用的買賣。“這意味著全球碳交易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更為廣闊的階段,所有人都需要對其深入了解,畢竟在未來,或許很多人都將成為活躍于碳市場的‘賣碳翁’,就如馬斯克憑借汽車賣碳獲得巨額收益一樣”,徐錠明表示。
各國被要求設定自身的碳排放目標,未達標的國家則需購買碳信用,這一機制將促使全球碳市場的資金和資源有效流動起來,從而推動全球減排行動的落實。全球碳市場有著深遠意義,它不僅將成為規模最為龐大、交易最為活躍的市場,而且對于中國碳市場國際化進程而言是一大利好,能夠吸引大量國際資金投入到中國的綠色低碳項目建設中,助力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與此同時,在國內層面,北京經開區也傳來佳音,國內首個綠電、綠證碳配額和ESG一體化服務工作站正式啟動。該工作站整合了綠電交易、碳匯管理、節能減排咨詢、政策解讀以及技術支持等眾多功能,為國內碳市場的發展提供了綜合性的服務平臺。這一工作站的啟動與全球碳市場啟動遙相呼應,無論是國際上全球碳市場的構建,還是國內相關服務平臺的搭建,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徐錠明強調:“在這個關鍵節點,各方應深入研究碳市場的運作機制,積極探索如何在全球碳市場的浪潮中抓住機遇,推動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貢獻力量,開啟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
中歐綠色能源合作:標準互認的關鍵意義
徐錠明表示,在全球綠色能源發展的浪潮中,中歐綠色能源合作備受矚目,而其中標準互認更是核心議題。“歐洲新能源電力供應占比超50%,中歐綠色能源合作需要標準互認,這也是國際合作的大趨勢。”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新規,確立了中國綠證GEC在國內的唯一性,國際綠證I-REC退出中國市場。這一舉措鞏固了中國綠證在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成為我國從能耗雙控邁向碳排放雙控的關鍵量化依托。
然而,中國綠證在國際市場卻面臨困境。其國際認可度較低,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議雖有條件認可,但要求企業提交額外聲明,這無疑給企業在產品碳足跡核算以及綠色燃料產業(如綠氫氨醇)進軍全球供應鏈體系時帶來諸多不便,增加了對外合作的難度與成本。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8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簽署了關于加強碳排放權及碳市場的合作交流和互認機制建設的協議,這堪稱中歐綠色能源合作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徐錠明強調。盡管各國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常將標準當作貿易壁壘與博弈手段,但從全球資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視角出發,中歐增進綠色能源標準的互認與統一,深度融合彼此產業鏈,才是實現共同做大市場、推動全球綠色能源事業進步的最優路徑。唯有如此,才能打破現有障礙,讓中歐綠色能源合作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結出豐碩成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更多積極力量,也為雙方在綠色能源領域的企業創造更多發展機遇與商業價值。
“黨的十九大之后,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三高’追求:生態的高顏值、發展的高素質、生活的高品質。而走綠電、綠證、綠色交易之路,正是滿足人民需求,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能源領域的變革與創新,不僅關乎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更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更高文明層次的核心動力與關鍵路徑。”徐錠明表示。
解讀“鏈”:多元內涵與動態生態系統
清潔能源鏈作為鏈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源網荷儲”為基礎,展示清潔能源從供給到消納的全周期產業鏈,聚焦光伏、風電、儲能、氫能、智能電網、傳統能源低碳化及零碳園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動態和新趨勢。
在研討會上,徐錠明對“鏈”的起源做了科普,并用生動而詳細的比喻闡述了“鏈”的內涵與特性。在當今經濟與產業發展的語境中,“鏈”已成為一個極為關鍵的概念。追溯其起源,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率先提出“產業鏈”這一名詞,隨后在經濟界和產業界廣泛傳播開來,并延伸出價值鏈、商品鏈、生產鏈、供應鏈等多種形式。這一概念的出現,為深入剖析各行業的運作機制提供了有力框架。
“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產業鏈,從光電效應的基礎研究開始,逐步推進到太陽能的設計進展,再到太陽能電站的建設運營,直至電站老化報廢后的回收處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徐錠明表示。
他解釋:“鏈并非是靜態、僵化的結構,而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它如同一個有機生命體,在不斷發展演變過程中,有些鏈的環節可能會因為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而逐漸衰退甚至消亡,同時也會有新的鏈環節應運而生,不斷迭代更新,從而保持整個產業鏈的生機與活力,使其在柔性變化的動態環境中持續發展,生生不息。因此,無論是在經濟研究還是產業實踐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鏈’的內涵與特性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