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牙刷、小家電,到動車組、飛機……這些貼近生活或高端無比的產品,都離不開模具,尤其是數控模具。
模具,號稱“工業之母”,制造業的效率高低,全賴于模具的水平。數據顯示,模具之于制造業,產業帶動比約1:100,即模具產業規模增長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100億元的增長。中國模具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書寫了一個行業的傳奇。
然而,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制造類企業大量使用數控設備,使得模具設計、數控編程、數控機床操作和維修的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由此數控模具培訓機構應運而生。濟南數控模具科技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該所成立于2008年,是集機電產品的技術研發、生產及相關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孟慶功所長認為,數控模具培訓的關鍵是以實踐為核心,教學賦能數控模具高端技術人才。該所緊抓崗位培訓,與行業龍頭企業頭部企業緊密合作,精確對接制造類企業發展需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動態融入人才培訓過程,學員培訓期還未結束,就已經被大企業預定了工作崗位,學業完成后即可上崗工作,這種崗位培訓創新模式深受企業和學生的歡迎,在國內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張賀已經在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就職,月工資12000,他坦言:到研究所學習,是他人生最正確的一次選擇。研究所崗位培訓班對學員進行密集式訓練,課堂就建在企業當中,課程圍繞企業生產,像學習CAD機械制圖、模具設計、數控編程、加工工藝等幾百個知識點。另外還涉及CAD/CAM工程師(造型編程師)、五軸編程工程師、Solidworks機械設計工程師、工業機器人工程師、數控機床維修工程師、模具設計工程師、PLC編程員、數控機床操作工的短期培養,都是用企業產品實操。每個知識點學習后,都要進行評估、查漏補缺,培訓使得學員跳級成長。
11月15日,山東威達集團高管來到研究所,要200名有工作經驗的數控模具技術人才,孟慶功很遺憾地告訴他,研究所目前同時畢業的學員數量不足,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梢?,參加數控模具培訓后,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一片光明。同時也說明,濟南數控模具科技研究所的崗前培訓得到企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這不是個案,如此成功案例還有很多。除了從社會上招收學員外,孟慶功下一步計劃與職業院校合作,擴大生源。他深知,學校到工廠是人才培訓的“最后一公里”,校企開展實訓合作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人才和崗位的匹配度問題。但由于學校、企業的社會角色定位、關鍵利益訴求不同,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大多沒有健全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對培訓機構來說,這就是商機。
孟慶功坦言:職業院校的職責是為企業輸送技能人才,但送出校門的很多學生并不能盡快進入角色,而企業沒時間也沒錢再對學生進行二次培養培訓。為了能無縫對接企業的生產需求,研究所經過16年的培訓探索,形成了獨特的崗位培訓創新模式,可以破解這一難題。未來幾年,濟南數控模具科技研究所將大量從職業院校招生,培養大批具有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數控模具人才,為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和發展貢獻力量。(陶海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