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浙江省東北部海寧之地,孕育了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這里有一山一湖,山林蒼翠,湖水寧靜,相依相映,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變遷,也蘊藏著時代的生機與希望——這便是鼠尾山與神仙湖。2024年,適逢金庸先生誕辰百年,這片的山水間仿佛在訴說著先生筆下的江湖夢。這山水之間,故事在流淌,自然與人文在對話,同時書寫出下了屬于這片土地的綠色傳奇。
這一山一湖,一處位于袁花鎮,一處位于黃灣鎮。其中鼠尾山位于黃灣鎮,因形如鼠尾拖曳于地而得名,它蜿蜒低伏,柔和而靈動。而神仙湖位于袁花鎮,湖水如鏡,碧波蕩漾,仿若大自然不經意間遺落的一塊碧玉,靜靜鑲嵌在繁華塵世的邊緣。它們都曾是荒蕪的礦區,時光卻如同是大自然無聲落下的一滴淚,今日的鼠尾山與神仙湖,已經洗去往日的創傷,成就了如今的澄澈與寧靜,有著江南水墨畫般的清雅俊秀,成為了海寧人引以為傲的生態圣地。
袁花鎮是金庸先生兒時居住的小鎮。鎮上的人們常說,袁花的山水也許正是先生武俠夢的靈感源頭,那片壯美又充滿柔情的江湖,亦在袁花的風景中若隱若現。近年來,當地政府將金庸文化與山水景觀相結合,賦予這片山水獨特的文化意義。尤其是2024年是金庸先生誕辰百年,五湖四海的金庸迷紛至沓來,探尋金庸筆下的俠義江湖,也將自己的江湖夢融入這片湖光山色之中。漫步于此,確實能感受到如金庸先生在小說《碧血劍》里所描寫的世外桃源,“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實乃自然之造化,人間之仙境。
看著神仙湖與鼠尾山現在的美景,很難想象這背后卻曾有過難以言說的痛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開采成為全國各地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鼠尾山也不例外。上世紀80年代末,海寧市在沿江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圍墾治江工程,鼠尾山被開采石料,用于圍墾拋壩施工。機器轟鳴、山體破裂,昔日蒼翠的山林被逐漸削平,礦坑不斷加深,塵土飛揚中,綠意消失殆盡,鼠尾山山體遭受嚴重破壞,在短短數年間從自然之山變成了資源之地,并留下了十多萬平方米的廢棄礦山邊坡和宕基,可謂是一片瘡痍,像極了一片枯萎的荒漠。
與此同時,袁花鎮周邊的康莊嶺礦區也因石材開采而日益擴張,形成了巨大的深坑。這片礦區后來積水后逐漸被當地人稱為“神仙湖”,其名雖帶“仙”字,但景象卻與仙境相去甚遠。直到近些年,才真正成為金庸筆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那般的神仙之地。
在當年開采期間,湖水并不存在,只有裸露的巖石和深坑。機器的轟鳴聲讓大地顫抖,塵埃彌漫,昔日的田園景象一去不返,土地滿目蒼夷,甚至連村民的生活也被影響,塵土撲面而來,噪音刺耳難忍。
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未能掩蓋環境的惡化。人們很快意識到,過度開采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的消耗,更是環境的破壞。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認識逐步加深,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對鼠尾山與康莊嶺礦區的過度開采產生反思,這片土地亟需一場生態的重生。
2005年,鼠尾山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海寧市政府決定將鼠尾山從礦坑中拯救出來。這項工程歷時五年,耗資1680萬元。修復的過程中,人們鋪植草木,恢復山體植被,清理殘余的礦渣,將破損的道路重新鋪設,使得這片土地逐步恢復生機。伴隨著一棵棵樹苗在山坡上扎根生長,鼠尾山也開始蛻變,從荒蕪之地轉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公園。2017年,這里再一次經過改造升級,增添了歐式鐘樓、景觀墻、雕塑、兒童樂園等元素,使公園更具特色。
鼠尾山經過生態修復后,以“人生得意山水間”為立意,占地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形成了六大功能區,包括城市休閑區、山溪生態區、林谷暢游區等,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每一個區域都精心設計,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中央景觀區四季變換,鮮花與綠葉相映成趣;山溪生態區潺潺流水,仿佛在低吟自然的詩篇;兒童樂園中笑聲回蕩,為山林增添了生機與溫暖。
每當夜幕降臨,鼠尾山公園便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的熱門選擇。人們或散步,或跳舞,享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對于不少當地居民來說,鼠尾山公園不僅是下班后的放松之地,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種方式。因為這里景色宜人,山上的空氣清新,走走逛逛,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多年來,鼠尾山公園的社會效益日益顯著,極大地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寫:“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神仙湖的復蘇則要追溯到2011年。當年,海寧市政府在袁花鎮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生態修復工程,對這片礦坑展開綜合治理。經過多年努力,神仙湖從荒蕪的礦區蛻變為波光粼粼的湖泊,昔日的灰塵與喧囂被取代,湖水澄澈如鏡。2024年,神仙湖進一步啟動綜合整治提升項目,修繕湖區設施,打造更加完善的配套建筑。如今,神仙湖湖面面積達1120畝,蓄水量可達288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西湖的蓄水量,成為了自然與生態的完美結合。這昔日的老礦場變身后,儼然成為了小鎮村民們的驕傲。
作為金庸故里,在神仙湖的生態提升過程中高度重視文化元素的融入,深入挖掘神仙湖周邊的歷史文化底蘊,策劃以“神仙俠侶”為主題的神仙湖生態組團,與以“金庸武俠世界+水墨鄉村”為主題的金庸故居組團、以“袁花古鎮”為主題的城隍山組團交相呼應,串聯特色線路,形成“金庸誕辰百年系列活動”三大組團,打造金庸故里新形象,全面打響金庸故里“醉美江湖”品牌。山水之間,這里早已不再只是風景,更像是一幅現實版的江湖畫卷。若是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今的金庸故里,那便是“一鎮翠色半鎮波”。
每逢假日,神仙湖畔人頭攢動,攝影愛好者用鏡頭捕捉自然之美,寬敞的林蔭道上游人如織,垂釣者在湖畔安靜守候,年輕人手挽手拍下婚紗照,游客泛舟湖上,品味江南水鄉的韻味,他們都在此享受詩意的生活。神仙湖畔,更是吸引了影帝劉青云等人來到此地為電影取景、拍攝。
鼠尾山與神仙湖的重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象征,也讓海寧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徑。為了豐富景區內涵,海寧市還將繼續以金庸文化元素注入神仙湖的建設中,賦予了這片山水更多的人文氣息。在湖光山色中,能感受到金庸先生筆下的俠客在山間輕踏足步,水面波光搖曳,像是江湖的漣漪緩緩散開。
原先的“礦區經濟”逐步轉型為“綠色經濟”,不僅改善了自然環境,更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海寧市加大對神仙湖和鼠尾山周邊基礎設施的投入,景區內的游客驛站、停車場、照明設施、安全設施等逐步完善。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民宿、休閑農業等生態經濟形式蓬勃興起,為當地村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海寧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鼠尾山與神仙湖以“兩山”理念為指引,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這里每一棵樹、每一縷風、每一汪水,都成為了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激勵著更多人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湖的寧靜、山的翠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如今都因金庸先生的傳奇故事而被賦予了更深的情感。江湖之夢,是人們心中的浪漫與向往,而鼠尾山和神仙湖在自然修復中獲得的新生,正是“俠骨柔情”之道在現實中的延續。這片江湖般的山水,是金庸故里的文化象征,也成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的注腳。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水清鳥歡,竹林成片,蘆葦隨風輕擺,白骨頂雞在水中悠然自得。神仙湖畔,水面氤氳著輕紗般的薄霧,若是在星星點點的野花、野草中搭上一頂帳篷,仿若“躺”進了大自然,感受著微風中的歡喜。今日的鼠尾山和神仙湖,已不僅是景區,它們在一代代人的呵護中成為了家園,成為了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戶外課堂,他們在這里學會傾聽風的聲音,觀察水的流動,理解生命的奧秘,從小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讓綠色的種子在心田生根發芽。
我曾經站在湖畔,看著野花爛漫,綠草如茵,不禁想起了古人對山水的贊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海寧人正是以仁者的胸懷、智者的眼光,將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變成了如今的美麗。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天地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成為了最美的畫卷,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它秉持文化傳承創新,科學“應變”,應勢而動。
朱熹有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神仙湖與鼠尾山,正是一處源源不斷的活水,滋養著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們。在未來的歲月里,鼠尾山與神仙湖的故事將繼續書寫,為世人見證生態文明之美、綠色發展之路,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美好,寫下文旅融合發展的“詩”與“遠方”,積極彰顯地域文化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在互融中“共榮”。
作者簡介:楊曉杰,1992年生,浙江海寧人,碩士學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嘉興市作協會員,2024年開始寫作,在《中國城市報》、《江西日報》、《黑龍江日報》、《山西日報》、《綠葉》、《南太湖》、《參花》等七十多家地市級以上紙媒發表過二十幾萬字作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