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科技創新是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長劉登峰介紹,科技體制改革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承擔了科技項目管理方面更重要的責任,圍繞如何接得住、管得好、出成果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了準確把握科技攻關任務機制;二是建立了項目主動發掘機制;三是在新型組織方式上“動腦筋”。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聚焦群眾生命健康需求和關鍵問題,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科技攻關,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日益加快,影響群眾健康的重大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持續取得突破性進展,更多成果為群眾所及、所享、所用。
出臺了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50條政策舉措
國家高度重視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一直以來在項目、資金、政策上都為衛生領域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劉登峰介紹,2023年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科技創新領域承擔了更重的責任,為了充分發揮衛生行業部門管科技的優勢,更好推動衛生領域科技創新,國家衛生健康委深入研究、精心謀劃、加強領導,成立了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并圍繞構建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凝練攻關任務、遴選攻關團隊、健全項目管理、優化資源布局、營造政策環境、推進平臺建設、完善評估評價、促進高質量發展、健全專業服務等10個方面,出臺了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50條政策舉措,對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工作作了系統全面部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專業性、創新性。
一是在縱向上著力構建央地高效協同的衛生健康科技管理體系,推動形成國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積極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東北地區等區域科技發展互助機制,充分把政策用好,在管理上為區域發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撐。在橫向上加強不同部門政策聯動和不同創新主體的分工協作,形成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需求和應用為導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制度的優勢,打造衛生健康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國家衛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組織管理體系,具體來說,“1+2”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局、國家疾控局,再“+2”是衛生健康科技領域兩個科技管理專業機構,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發展中心,“+3”就是三個國家級的醫學科研機構,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再“+X”包括廣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研究型醫療機構、創新企業,以及相關的衛生健康領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調動積極性,形成協同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努力打造政產研學全鏈條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全新政策環境和管理生態。
三是營造更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在醫療機構適用高??蒲性核膭撔抡叻矫妗⒃谔嵘芯空甙l起的臨床研究質量方面、在促進生物醫學新技術創新發展方面、在保障維護研究參與者權益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暢通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渠道。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繼續加強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各類國家級醫學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持續推進包括創新藥物研發、新發突發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兩個重大專項在內的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組織實施和接續工作,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政策和項目支持,為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引導支持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科技攻關
企業是重要的創新主體,特別是在藥物、疫苗這種以產品為導向的創新中,企業是至關重要的主體。劉登峰認為,在重大科技項目實施中、在產品類創新工作中,企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上一輪的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企業作為重要的創新主體,在重大專項中做了很好的創新工作。在謀劃科技創新工作過程中,特別是藥物疫苗創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充分發揮市場、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和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作用,引導支持企業特別是創新藥物企業、創新疫苗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科技攻關。
一是全鏈條強化創新發展的政策保障。國家衛健委和國家相關部委共同研究出臺了政策,包括科技研發方面的支持、優化價格管理方面的支持、強化醫保支付和推動商業保險發展方面的政策,以及鼓勵醫療機構配備使用創新藥物疫苗方面的政策等等。同時,在投融資、藥品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的績效評估等方面出臺了相應政策,主要目的就是為全鏈條協同創新提供有效有力的政策保障,為醫藥企業在創新過程發揮作用提供更好的創新環境。
二是繼續推動新一輪醫藥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和接續。上一輪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是從“十一五”開始,歷時三個五年計劃,助推了我國藥物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的升級轉變,在此過程中醫藥企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一輪重大專項仍然堅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病、重大傳染病,以及兒童疾病、罕見病、特殊用藥場景等開展新藥研發。
三是通過科技計劃項目強化對企業創新的支持。比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專門設立了企業承擔的項目,支持企業牽頭開展科技攻關,有的項目規定重大產品研制必須由企業牽頭申報,并要求企業也對創新進行投入,比如進行資金配套。同時,設立了應用評價和示范研究、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究、監管科學研究等項目,打造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和支持場景,從而促進創新產品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從市場到服務人民健康。
打造產學研醫深度融合創新生態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介紹,近年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的國產醫療裝備,特別是高端醫療裝備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牽頭整合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打造產學研醫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已經形成了推進醫療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質生產力。首先,行業對技術創新的發展高度重視,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攻關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同時,行業注重打造人才高地,通過校企合作、產業聯動培養一批專業化、復合型人才,涌現出一系列世界首創、中國首創的創新成果。而且,產學研醫多方創新協同,能夠讓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效銜接,共同打造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這也是醫療科技創新的關鍵。目前,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國高端醫療裝備行業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式增長,不僅扭轉了過去幾十年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批企業還以代表中國醫療科技創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臺。
張強認為,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強調“以基層為重點”,國家一直致力于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此過程中,醫療裝備企業積極推動智慧化裝備、信息化平臺的創新,以此持續推動診療技術下沉、提升基層醫院診療同質化水平、協助縣域醫共體建設和醫療資源統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首先,通過技術創新來補齊基層醫療設備短板。比如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設備全流程,讓醫療裝備更加智能,基層醫生更加容易操作,醫院就可以開展更多常規化、標準化的診療服務,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其次,通過搭建信息化體系平臺,以醫療信息化、智能化助力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檢查信息、醫療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這樣就可以滿足新院區、多院區、分級診療以及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促進醫學影像診斷資源的共享和下沉,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共享,提升影像診療同質化,推動檢查結果互認。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表示,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醫智融合、醫工結合確實已經成為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范式。北京協和醫院致力于科研平臺體系建設,構建了“基礎—臨床—轉化”全鏈條一體化科技支撐平臺,在全國建立了協作網和質控平臺,打造高效、互惠、共贏的合作模式,不斷吸引本領域特別是跨領域合作伙伴的聯合,開展臨床研究。目前,北京協和醫院跟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創新企業緊密合作,加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北京協和醫院以高水平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試點單位建設為契機,更加聚焦臨床亟需的問題,釋放政策紅利,聯合國內80家單位開展400多項高水平臨床研究,其中20%以上的項目屬于醫工融合類項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