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馬司鎮起步,遍布整個湖南省邵東市,如今這里已是全球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基地:年產量超100億只,年產值150億元。全球每售出10只一次性打火機,就有7只產自這里。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點亮全球的“火花產業”,竟源自一次偶然的聊天。
打火機是名副其實的“流浪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從歐洲、日本、韓國,一路“流浪”到我國浙江、廣東等地。20世紀90年代,在邵東牛馬司鎮,一對夫妻聽朋友說要去“排隊買打火機”,驚訝之余捕捉到了打火機里隱藏的商機。夫妻倆買回一堆打火機,一個一個零件拆了裝、裝了拆,反反復復幾十遍,終于弄懂了結構和原理。
夫妻倆租下一個不到300平方米的廠房,成立了順發工業有限公司。產品一出,馬上銷售一空。“順發”如同它生產的打火機,點燃了整個牛馬司鎮的創業激情。從縣城到鄉鎮,從鄉鎮到農村,大大小小的打火機廠、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筍般蓬蓬勃勃,“長”滿了整個邵東的街巷村鎮。
“打火機的風”,也吹到了邵東團山鎮,如今這里已成為當地打火機的主要生產基地。“剛開始時,全靠手工操作,每天只能生產幾百只,質量也參差不齊。”回憶起當年的創業情景,團山人至今歷歷在目。
圖為當地一家打火機生產企業的員工在車間里忙碌。新華社發(張平華攝)
進入21世紀,團山鎮打火機產業駛入“快車道”,一批規模化的生產企業應運而生。“那時候,我們開始從手工生產轉向半自動化。”一位老打火機人回憶說,“一條生產線能頂十幾個人的工作量,產能一下子就上去了。”
嘗到自動化改造甜頭的邵東人,開始瞄準“機器換人”,注塑機、焊接機連升三代,充氣機換了五代。通過不斷的“小步快跑”,現在組裝環節5個人一天可以生產8萬只打火機,效率比十幾年前提高了六七倍。
2017年,邵東市政府投資2億元,成立了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圍繞打火機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至今已研制新設備、新產品30余項,授權各類知識產權276件,形成50多項科技創新成果。
圖為當地一家企業生產的打火機。新華社發
走俏國際市場的小小打火機,背后是密集的技術支撐。邵東市副市長、打火機產業鏈鏈長歐陽震說,邵東市現有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8個省級創新平臺,共有研發人員1000余人,每年投入研發費用2億元,科研成果累計3000余項,年產品創新率達38%。
小小打火機“點亮”全球,也與集群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密不可分。目前,邵東打火機企業總數達114家,相關配套企業就占了87家,是整個打火機產業鏈企業總數的76%。歐陽震說,這些企業能夠本土化生產200多種零配件,掌握14項關鍵加工工藝。
在當地新編制的打火機產業圖上,10個鄉鎮(街道)扮演著不同的配套角色,在半徑20公里內,形成了國際市場高端機、內銷機、設計研發、包裝印刷等多個領域的產業集群。
圖為當地一家打火機生產企業的員工在車間里忙碌。新華社發(張平華攝)
打火機生意越做越大,但當地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歇。目前,邵東市已經形成了穩定出口1元打火機,主推2元、3元、5元打火機的產品格局。而新型高端打火機,已經占了韓國高端市場的80%,并逐漸向歐美高端市場拓展。
30多年彈指一揮。回望邵東打火機產業發展歷程,從牛馬司鎮的一家小作坊起步,到以團山鎮為代表的鄉鎮蓬勃發展,再到如今邵東市的產業集群,一次聊天,留住了一個“流浪產業”,“擦”出了一個150億元的“火花市場”。
邵東的“火花產業”,“火”遍了中國,“火”向了全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