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上高縣洋林村作為歸僑少數民族聚居村之一,現有瑤、壯、傣、京、苗、侗、漢7個民族共110戶416位村民,曾在民族融合、文化建設、宜居治理等多個方面均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通過多年的嘗試和探索,獲得了一系列榮譽例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文明村鎮”等,總體實現了政治效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其發展可供類似鄉村發展借鑒。
抓實“民族連心”根本,推進“組織三聯”
洋林村堅持黨建引領與服務提升相結合,潛移默化,凝心聚力,真情融合不同民族的歸僑同胞。一是思想聯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采取“村民夜話”“長凳會”“賽歌會”等形式,組織村民集中觀看《萬里歸途》等紅色影片,定期開展宣講活動,增強共同團結奮斗的意識。二是管理聯責。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發揮好班子成員帶頭作用,推選村中素質高、有威望的少數民族代表組建村民理事會,上下聯動,共同發力,增強鄉村自治活力。三是服務聯動。推行鎮衛生院定期坐診制度,組織教師周末到洋林開展“假日課堂”等,讓少數民族村共享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全村培養出大學生16名。比如,洋林侗族90后教師黃小文堅持義務為村里的“假日課堂”任教,幫助村里組建民族舞蹈隊。
突出“民族富裕”重點,打造“產業三路”
為增加村民收入,洋林積極挖掘特色資源,因地制宜,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轉型升級。一是打造精品果蔬產業之路。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農業科技溫室大棚項目,大力發展藍莓、桑葚、火龍果等特色產業,村民通過土地入股、企業務工等方式,掙得股金、租金和工資。二是打造特色民俗餐飲之路。鼓勵支持少數民族群眾進行餐飲創業,開發出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且具有文化內涵的七彩洋林糕、京族春卷、瑤族窯雞等一批民俗特色美食,既打響了少數民族飲食品牌,又增加少數民族群眾收入。三是打造休閑觀光旅游之路。將傳統農業從第一產業延伸到第三產業,成功申報全省產業融合項目,結合“文化+旅游”助推少數民族地區“雙富”試點,以“特色風情和研學基地”切入點,采取“黨建+民族文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農旅結合產業鏈營銷閉環,實現營業收入500余萬元、就業200余人次。2023年,洋林村實現村集體增收9萬余元,村民戶均增收3000元,并呈現良好增長態勢。
打造“民族傳承”品牌,推動“文化三新”
始終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深入挖掘和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一是樹立文明新風尚。積極開展“榜樣洋林”好人推選活動,利用村文化墻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宣傳教育,搜集星級文明戶等線索20余條,共有6位道德模范上榜文化墻,“歸僑少數民族村村醫劉慧玲三十三載奔波,一顆真心只為鄉鄰”等感人事跡,讓村民學有榜樣、行有目標。二是展現文化新風采。以少數民族手工藝傳承為主線,圍繞少數民族語言、刺繡、美食等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開展手工藝培訓班、各種文體賽事、民族美食展示等民族文化活動,選送的參賽作品漢族山歌《七彩洋林》、攝影《藍莓熟了》分獲得全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二等獎,射弩項目獲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三等獎。三是挖掘民族新特色。2016年啟動以“七彩洋林、風情僑鄉”為主題的旅游開發,積極引入高校、商家、策劃團隊和社會媒體等力量進行策劃,高標準建設村民俗文化展館,收集陳列40年來民俗變遷照片和歷史文化,精心編排少數民族“幸福山歌”“敬酒歌”等特色歌舞宣傳黨史知識、追憶紅色印記、弘揚民族文化,為打造洋林文化品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施“民族宜居”工程,突出“治理三策”
為改善少數民族同胞生產生活環境,洋林村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大膽謀劃、大膽實踐。一是高標準規劃。組織黨員干部赴廣西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和借鑒少數民族村寨建設先進經驗,聘請浙江大學設計學院進行整村設計,以“七彩洋林、風情僑鄉”為主題,先后啟動產業融合示范點建設、新農村建設、特色鄉村旅游等項目,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傳統教育、文化體驗等融為一體。二是補齊設施短板。籌集各類扶持資金1300余萬元完成村莊亮化、道路黑化,新建民族廣場、歸僑長廊等基礎設施。推進“數字+”平安鄉村建設,搭建“智慧鄉村”指揮平合,利用智能化技術提升村民安全感、幸福感。自建村以來,洋林沒有出現一起信訪事件。三是健全長效制度。建立呵護制度,設立幸福食堂、紅色影院、農家書屋等功能室,每季度給六十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用品,每年舉辦洋林村老年人運動會等活動。結合“清潔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發放倡議書,并利用村村響廣播進行宣傳,組織開展村民環境衛生評比,推動環境衛生管理常態化。
經驗和啟示
洋林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從“零”到“有”的少數民族聚居村,長期以來能夠保持穩定且快速的發展,是系統化、綜合化治理的效果。洋林的發展探索,正是黨建引領、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少數民族聚居區實施振興鄉村戰略,更需要信念堅定、政治過硬、勇于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黨員干部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洋林這些年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黨建引領,選優配強了村黨級當組織,同時,注重發揮集體力量,緊密團結各族群眾,敢闖敢干,走出了一條富有洋林特色的少數民族村鄉村振興之路。
民族要團結,根本是推動交往交流交融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洋林村通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等方式,不斷增強村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的良好氛圍。
產業要振興,前提是要因地制宜、錯位發展
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發揮特色。“七彩洋林、風情僑鄉”特色村莊就是立足洋林村當地的地形特點和資源稟賦,特別是根據多民族文化特色、林地多土地少等適宜發展民俗文化游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了洋林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擺脫了千篇一律、同質化的競爭,真正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后勁充足的產業發展之路。
幸福感要提升,重點是要多措并舉、統籌推進
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必須要把增加農民收入、增進民生福祉和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改善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同時,洋林的發展實踐啟示我們,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在發展產業、群眾增收的基礎上,需要注重統籌抓好人居環境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治理創新等各項工作,才能讓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作者簡介:羅姍娜,中共宜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宜春市黨建研究課題成果【項目名稱: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項目編號:Ycdj2024-37,項目負責人:羅姍娜】階段性成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