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當前,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安全平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日益顯著。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關情況。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無論是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暢通南北經濟循環方面,南水北調工程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北方地區的發展優勢,北方重要經濟發展區、糧食主產區、能源基地生產的商品、糧食、能源等產品通過交通網、電網輸送到全國各地,促進了各類生產要素在我國南北方的優化配置。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水利部牢牢守住安全發展的底線,加強科學調度,穩步提升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世紀工程戰略性功能日益顯現,國之重器的生命線作用不斷鞏固。截至12月12日,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了767億立方米,支撐了北方地區超過16萬億元的GDP增長,沿線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顯著提升,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有效促進了水資源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
中國工業報記者注意到,水利部強化科技創新,一大批創新成果得到了推廣應用。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加快推進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工程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愛國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通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水網格局。南水北調工程建筑物種類多、類型復雜,建設技術難度大,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早在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中,相關科技團隊開展了穿黃隧洞工程、超大型渡槽、低揚程大流量泵站等系列技術攻關,破解了新老混凝土結合、“工程癌癥”膨脹土施工,遇水膨脹、失水收縮,對渠道安全是重大威脅。所以,水利部通過破解這些難題,全面提升了我國在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建設、設備制造、運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水利部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獎8項、省部級獎三百余項,取得發明專利二百余項,立項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0項,為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與此同時,水利部加快建設面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水利技術標準體系,運用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建設成果,持續提升冰期防范應對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在確保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提升工程冰期輸水能力;開發數字孿生洪澤泵站水泵聲紋AI監測系統,初步實現泵站運行智能輔助分析,實時評價泵站主機組健康狀態。
黃愛國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持續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聚焦推進一期工程提質增效,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重塑精細化高效化管理流程,加大數字孿生技術推廣應用,不斷提升工程運行管護能力和水平,打造工程運營的標桿和樣板。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具有水網特色的新質生產力,聚焦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運營關鍵技術及薄弱環節加強科技攻關,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標準化建設,深入推動引江補漢建設關鍵技術等重大科技問題攻關與成果轉化,加快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建設,不斷提升工程建設運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南水北調和國家水網工程建設運營,努力培養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等人才隊伍,為推動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