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嘉陵江畔的都京絲綢文化產業園。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梁洪源攝
高坪區擁有上千年的栽桑養蠶歷史,不僅是陸上南方絲綢之路源頭、蠶桑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還被中國絲綢協會正式命名“世界絲綢源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坪區又要如何用“活”這一絲綢文化名片?逐步構建形成以“絲綢”為核心的農業、工業、旅游產業全鏈條,讓高坪區成為絲綢文化向往地就是堅定回答。
迎接挑戰探索蠶桑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山山桑葉盛,戶戶繭蠶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坪區就基本形成了家家種桑、戶戶養蠶的發展局面。然而,隨著絲綢產業不斷變革,這種以村民自養模式為支撐的蠶桑產業,則面臨著技術支撐不足、經營模式分散、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發展瓶頸。為此,高坪區明確將蠶桑產業作為全區現代農業發展主攻方向,提升種養技術、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經營模式。
“過去用傳統方式養蠶,費時費力、小蠶存活率低。現在,小蠶住進了智慧基地,不僅存活率高了,我們養起來也省時省心多了。”在高坪區會龍鎮老場埡村的智慧養蠶基地,村民們深有感觸地說。
據悉,近年來,會龍鎮招引經驗豐富、技術成熟的業主,打造標準化蠶桑產業基地,新(改)建養蠶大棚6000平方米,種桑5000余畝,同時還大力開展蠶農技能培訓。記者在該基地蠶房看見,所加裝的小蠶共育環境智能化系統,可以通過環境傳感器、自動化溫控、超聲波補濕器等設備,對溫度、濕度、光照、空氣進行感應調控,這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還提高了小蠶存活率。
據了解,除此之外,當地還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建成標準桑園、蠶房后,就地返包給種養能手,使蠶種供應有來源、技術環節有指導、蠶繭銷售有保障,極大激發了養蠶戶的種養積極性,讓鎮里的蠶桑養殖走上了穩產高產之路。
會龍鎮的故事是高坪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633”行動,讓蠶桑產業走上標準化、綠色化發展道路的真實寫照。“今年5月,高坪區作為川東北蠶桑產業集群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列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名單。”高坪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到今年底,高坪區標準化蠶桑基地將達到8100畝,計劃實現年產值5200萬元、持續帶動全區1500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文旅融合打造傳統非遺文化體驗基地
南充絲綢歷經幾千年的風雨變遷,始終旗幟不倒,步履穩健,成為南充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之一,最關鍵的是有一批挺起南充絲綢脊梁的骨干企業,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合絲廠。
近年來,該區更是將六合絲廠打造成“博物參觀、工坊展演、研學體驗、集市商貿、文化演藝”五大業態齊聚、“吃住行、游購娛、產學研”九大要素齊全的六合絲綢博覽園,并緊抓市場趨勢和需求,大力發展工業體驗旅游,讓游客實現沉浸式體驗。
走進六合絲綢博覽園內,一處名為“六合染房”的建筑物令人眼前一亮。只見懸掛在木架上的花布五彩斑斕,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前廳的陳列區內,擺放著花色各異的絲綢、手腕包等陳列品,琳瑯滿目;在科普區內,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生動的實景演示,帶大家回到百年前的“六合染房”。
“‘六合染房’占地約800平方米,是六合絲綢博覽園打造的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其中,以植物染色為主的工藝已流傳了數千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合絲綢博覽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園區以六合染房為核心載體,展示印染技藝的工藝流程、制作工具、植物染料等,游客可在游玩時賞織染綢緞、品絲綢文化,并親自動手調色、浸染、漂洗、碾布。同時,大家還可以參觀劍桿織綢車間、有梭織綢車間,沉浸式感受織綢生產過程。
“下一步,高坪區將深入工文商旅融合,打造絲綢新城。”高坪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區將依托百年六合、絲綢源點、絲綢小鎮、水運碼頭,通過打造集桑田神木體驗園、絲綢產品集散地、美食休閑不夜城于一體的絲綢文創新城,加速邁向發展“新賽道”,做實絲綢文化的向往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