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黄色在线观看,2018天天拍拍天天爽视频,大鸡巴嗯嗯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啊日逼视频,日韩va免费线上看

首頁 / 

科技引領,福建工業金名片全球出彩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發表時間:2024-12-13 17:15
分享到:

寧德時代、京東方、九牧等企業入選世界燈塔工廠、全球綠色黑燈工廠,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樣板。

全球最大2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下線,關鍵核心技術世界領先,供應鏈完全自主可控;

“光儲充檢換”建設和運營模式填補國內空白,已建成示范站52座、在建在談近百座,規模全國領先;

一批新材料新產品領跑全球,己內酰胺、不銹鋼、鎢鉬等產量世界第一;

動力電池、顯示器、珠光材料等一批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福建制造遍布五洲,全球每三塊汽車玻璃就有一塊來自福建,每五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福建造”;

廈鎢全球首發光伏切割用鎢絲;

……

新福建建設十年來,福建全省上下扭住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在“四個更大”上下功夫,竭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奮力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福建工業金名片持續出圈、在國內外出彩,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福建工業的卓越成就、福建制造的迷人風采。

奮勇爭先,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4年12月11日上午10點,福建省舉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志忠,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翁玉耀等省直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了福建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中闖新路,奮力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的相關探索實踐與思路舉措。

“在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上奮勇爭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李志忠表示,過去的十年,福建省科技事業厚積薄發、砥礪奮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爭優爭先爭效,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區域創新實力、深化科技改革、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營造創新發展環境等方面令人矚目。

福耀汽車玻璃智能工廠通過在各層面搭建數字化通道,實現定制化產品、自動化制造、智能化運營模式,項目入選國家工信部第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福建省在全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中排名全國第14位,其中全要素生產率、科技活動人力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標分別位居全國第3、第5、第6位。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和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全省R&D經費投入從2014年的36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171.7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從2014年的1783家增長至2023年的14561家。

福建省組建省委科技委,完成科技管理機構改革任務。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鋪開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出科技重大項目遴選立項評估機制、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使用、行業領域科技特派員選認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福建省強化“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導向,累計實施2萬多項省級科技計劃攻關項目,突破新一代鋰離子電池、白羽肉雞育種、九價宮頸癌疫苗等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0多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0項。

福建首個大科學計劃——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落地建設。聚焦優勢學科與地方重點產業鏈融合創新,組織建設8家省創新實驗室。全省建有10家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省級以上高新區設區市全覆蓋,在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帶動下,全省7個國家高新區年工業生產產值突破萬億元。

福建省加大企業研發正向激勵力度,優化科技計劃項目和經費管理。設立省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和醫療衛生領域科技創新聯合資金,匯集資助經費13.8億元,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62.4億元,其中國家杰青項目62項、優青項目115項。深化與8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科技交流合作,構建更加開放融通的創新生態。

福建省堅持把培育、發展、提升科技創新平臺作為補齊科技創新短板和建設科技強省的重要抓手。

省創新實驗室是福建省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集聚優勢創新資源建設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自啟動建設以來,目前已匯聚科研人員200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18人),突破核心技術160多項,轉化科技成果260多項,服務省內外企業400多家。

嘉庚創新實驗室作為福建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來,聚焦能源存儲、低碳能源、未來顯示等領域發展瓶頸,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鄭南峰向媒體介紹,嘉庚創新實驗室主動融入全國科技戰略力量體系,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實施有組織科研攻關,通過開展首席責任專家制、里程碑考核和分階段彈性資助等機制創新,在氫能、半導體與未來顯示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國內領先的科技重大成果,已成功孵化企業26家,吸引外部投資近6億元。尤其是培育打造了一支由省級到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組成的全職科技人才梯隊,全力支持青年人才在產業技術攻關上“擔重任”“挑大梁”。

福州大學作為福建省屬唯一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福建省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

“我們堅持有組織的科研與成果轉化。深化與地方政府合作。堅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積極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轉型重塑。”福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心晨告訴媒體,福州大學以推進科研體制綜合改革和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為重點,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主動融入和服務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布局集綠氫制備、儲氫和燃料電池用氫于一體的“零碳循環”的未來新能源產業鏈。“十四五”以來,與51家規模單位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建62家校企產學研平臺和19個福州市專家工作站,簽訂的橫向項目合同總額超過14億元。福大科技園已建成11棟“學科+產業”孵化綜合體,建設了9個校企共建小中試基地,累計孵化企業357家,校企共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2.5億元。

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所屬研究中心之一,是國家級電機驅動與功率電子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工信部認定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現有碩博人員近400人。

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服務企業發展方面積極探索,闖出新路。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書記、主任汪鳳翔表示,中心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目前合作企業已有460余家,帶動企業新增研發投入超30億元、新增效益超100億,為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和服務支撐。

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

“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翁玉耀表示,新福建建設十年來,福建省工信系統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圍繞“產業優”,以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為目標,以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為主線,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規模接近或超過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1.07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85萬億元,年均增長6.7%,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國第4位。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結構更優。電子信息實現“芯屏器核”全方位發展,京東方、天馬微等重大項目投資超千億元,率先實現新型顯示技術路線全覆蓋;紡織鞋服產業實現了從“一滴油到一件衣、到一雙鞋”的全產業鏈生產,制鞋業營業收入全國第一;石化行業強鏈補鏈延鏈,落地了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煉化一體化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直接引進了資金、技術、人才,實現了產業創新發展,也使福建省躋身全國石化大省行列。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較“十三五”提高9.1個百分點,在全國率先啟動“電動福建”建設,動力電池、新型儲能、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壯大。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一批新增長點也在加快培育。

堅持數實融合發展,產業新動能更強。福建省工業數字化總體水平和關鍵評價指標居全國前列。福州、廈門、泉州、龍巖入選國家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數量全國最多。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1個、5G工廠31個,為制造業插上了“數字的翅膀”。

堅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產業質效更好。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7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3500家,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組織實施省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產業化項目296個,手撕鋼、筆尖鋼、光刻膠、電子特氣、宮頸癌疫苗、高純金屬靶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廈鎢稀土光電晶體等材料實現進口替代。國內近一半的錦綸、1/4的服裝產自福建。

微信圖片_20241206101823

堅持綠色集約發展,產業底色更亮。深化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為企業拓寬創新集聚了空間載體。加快推進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拓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路徑,福安的不銹鋼、蕉城的鋰電池、福清的汽車玻璃、長樂的紡織化纖等等等都成為福建縣域產業金名片。大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要素聚集和協同創新,全省超千億產業集群20個,寧德動力電池、泉州現代體育產品集群列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不銹鋼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石化等一批集群國內領先。打造產業“綠色基因”,開展重點行業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標桿企業數量和質量明顯提升,實現引領示范、降本增效的目的;以約占全國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總體下降,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總的看,今天的福建,工業經濟發展步伐更穩,產業更加豐富,實力更加厚實,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翁玉耀告訴媒體。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就是要讓新技術新產品走出實驗室、走下生產線、走向市場。

近幾年,福建企業創新步伐持續加快,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福建省工信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吳添富告訴媒體,福建省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快推動企業新產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應用,切實服務企業創新發展。

鼓勵企業新產品研發攻關。近三年累計組織實施省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產業化項目296個,已實現產業化的新產品102項。微顯示屏、新型氦氣壓縮機組等一批標志性產品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超短焦微型投影、大功率薄膜芯片等一批重大產品打破國際壟斷、實現自主可控,有力提升福建省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企業新產品推廣應用。在全國率先立法推動首臺(套)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支持首創產品邁出市場第一步,累計帶動首臺(套)裝備銷售8000多臺(套),實現銷售收入200多億元。加大首批次重點新材料推廣應用,65項重點新材料列入國家應用示范指導目錄,出臺首批次重點新材料生產應用獎勵辦法,幫助43家企業撬動超180億元應用市場。組織開展行業新產品發布推廣,今年來共發布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紡織鞋服、人工智能軟硬件等優質新產品155項,打響“福建制造”品牌。

推進企業新產品供需對接。聚焦產業鏈供應鏈“鏈接提升”,搭建了福建省工業企業供需對接平臺,開設紡織鞋服、特色食品、綠色建材、工藝美術等一批新產品特色展館,吸引入駐企業超3萬家,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對標一流,福建實踐向未來

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道路如何走?對標一流,爭先進位,努力做到“能夠爭先、應當爭先、亟待爭先、做到爭先”。

“通過科技創新創造新動能新優勢,通過產業創新催生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中奮勇爭先。”翁玉耀表示,要突出“優產業”、突出“活機制”、突出“強主體”、突出“鍛長板”、突出“搭平臺”。

突出“優產業”。推動產業體系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化鏈條化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石油化工產業一體化精細化發展、紡織鞋服產業品牌化高附加值發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工藝美術等產業“老樹發新芽”,形成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新興產業發展提速、規模擴大、占比提升。前瞻布局氫能裝備、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

突出“活機制”。健全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健全與省科技廳的會商機制,合力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產業化,實現科技攻關和產業需求“雙向奔赴”;強化廳科技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發揮10多個行業專家小組的作用,加強產業創新謀劃和研究分析。

突出“強主體”。健全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讓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校科研院所在核心技術攻關中“唱主角”。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科研攻關和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研發項目,在航空航天、光電信息、海上風電等方面,爭取國家產業基礎再造重大專項支持。

微信圖片_20241212163322

突出“鍛長板”。集中力量揚優勢,聚焦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盡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串珠成鏈、成組連線。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推進數字化場景向制造業全流程、全領域、全周期、全要素、全覆蓋發展。拓展提升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智慧工匠”“數字助手”,推動產業模式變革。持續培育一批能效水效領跑者,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

突出“搭平臺”。針對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難題,持續推進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梯次發展,圍繞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集群,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持續引進高能級創新平臺,在產業優勢領域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出臺制造業中試平臺管理辦法,在新型儲能電池、智能裝備、先進化工材料等領域推動建設一批行業特色鮮明、示范效應好的中試平臺,為企業提供研發、驗證、檢測、轉化等一站式服務,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從樣品變產品,從產品變產業。

“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奮力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李志忠告訴媒體,下一步將圍繞“抓源頭、強主體、優平臺、活機制、聚人才”,真抓實干、善作善成、久久為功。

在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上奮勇爭先。將緊扣先進制造業強省、交通強省、海洋強省、質量強省等重要戰略,聚焦“數字福建”“海上福建”“電動福建”等重點產業領域,實施工業科技創新行動和科技重大攻關行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

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上奮勇爭先。將緊扣企業這個科技創新主體,加快構建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計劃,開展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全覆蓋兩提升”行動,深入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新模式,打造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攻關機制。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上奮勇爭先。將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行動,堅持以“用”為導向建設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省創新研究院管理機制創新。組織實施中試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行動,完善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和轉化盡職免責等機制,促進科技成果高質孵化、高效轉化。

在培育引進創新人才上奮勇爭先。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推動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精準實施“八閩英才”和省引才引智計劃,制定青年科技人才育成支持辦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擔大任”“挑大梁”。深化實施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強化全產業鏈布局科技特派員運行機制,為產業發展服務。

在改革創新示范上奮勇爭先。在省委科技委領導下,堅持“四個面向”,落實“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要求,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統籌。完善重大科技問題和任務凝練機制,推進數字賦能科技治理能力建設,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目前從全省科技創新平臺的實際運行來看,全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還存在高能級創新平臺偏少、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統籌規劃布局還需提升等短板。”李志忠說,在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方面,將進一步重塑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推進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規范化、合理化、科學化布局,加強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接,全力推動重組入列若干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爭創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落地建設,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強化協同創新能力,共同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核心競爭力。

“嘉庚創新實驗室將積極發揮產業技術攻關中組織者和實施者的作用,以有組織的科研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鄭南峰表示,將完善從項目立項到產業應用的系統布局,打通從技術驗證到工程示范的關鍵路徑,打造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的全流程服務體系,為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動技術從概念階段走向成熟產品,加快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面對未來,王心晨表示,福州大學將主動融入和服務產業發展戰略,聚焦地方產業發展、人才需求、企業難題等開展多領域合作,進一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探索建立“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成果轉化模式,全力推進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環福大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福大版”新質生產力,讓福州大學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地方可持續發展的強勁支柱。

汪鳳翔告訴媒體,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將進一步發揮技術優勢、創新資源優勢、平臺優勢、人才優勢,圍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經濟等領域進一步深化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鏈,在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我們將緊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圍繞我省產業優勢,繼續研發一批、發布一批、推廣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推動企業深耕科技創新,產業上中下游緊密聯合、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打造更多福建工業新名片,讓福建制造成為新型工業化的強勁推力。”吳添富道出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未來。(文/閔恭新)

編輯:龔忻

分享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快來搶個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