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1911年就開始涉足飛機制造領域,僅比1903年萊克兄弟晚了8年。1909年,我國航空先驅馮如先生就在美國駕駛馮如1號成功試飛。受制于當時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航空裝備制造發展存在著“積貧積弱”的發展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航空事業才開始有起色。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逐步確立,中國在制造業領域長期的技術積累,讓中國航空產業逐步進入發展黃金時期。尤其是在國產C919成功試飛后,中國航空裝備制造真正開始走向國際尖端領域。
C919的成功研發和商業化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的重要進步,展現了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強大實力和發展潛力。C919投入商業運行和批量生產,將對整個飛機制造產業鏈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整機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將受益于這一龐大的產業鏈。
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綦琦認為,目前我國大飛機產業鏈與供應鏈存在不穩定性,主要受制于進口。C919整體國產化率可以達到50%以上,而發動機、起落架部分核心組件還需要從歐美等國進口。
與此同時,我國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迎來新時代。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等四部門2024年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方案要求,以應用場景創新和大規模示范應用為牽引,加快通用航空技術和裝備迭代升級,建設現代化通用航空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中國特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為培育低空經濟新增長極提供有力支撐。
方案明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即將于12月28日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工業論壇,邀請了包括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陳學東等一批重要嘉賓,圍繞中國工業經濟“新”動能以及航空裝備向“新”突破、向“智”圖強等話題,分別做主旨、主題演講,并展開對話討論。
第十七屆中國工業論壇由中國工業報社主辦,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等支持,中工融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陜西絲路光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承辦。參與報名,請掃描以下二維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