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利潤自去年1月開始連續下降,而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國企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4%,終于由降轉升。
11月25日,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趨穩向好。收入自6月首次實現同比增長以來,增幅持續擴大;利潤同比降幅逐月收窄,10月首次實現同比增長;煤炭、鋼鐵等行業利潤大幅增長;有色等行業繼續虧損。
渣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在民間投資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在穩增長中發揮更多作用,也就意味著國企有更多的經濟活動帶來營業收入的增加。”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國企營收和利潤企穩回升,一方面是受經濟基本面向好的推動,工業產品的供求關系有積極變化,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經營保持穩定。二是鋼鐵煤炭行業在去產能的帶動下實現價格的恢復式上漲,企業實現扭虧為盈。三是中央要求國企瘦身健體,國企運營成本有所下降。
國企利潤由降轉升,也得益于營業成本的改善,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以來財務費用同比下降。去年全年,財政部公布的國有企業的財務費用同比增長達到11.5%。有專家指出,在國企營收和利潤下滑的背景下,財務費用增長意味著國企負債高以及較高的杠桿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稱,2008年以來,與私營企業杠桿率持續下降相對比,我國國企杠桿率不斷上升,由此可能引發的債務風險受到決策層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國有企業集中于石油石化、煤炭、化工、鋼鐵等高資產和產能過剩行業是造成其杠桿率偏高的直接原因。
今年1~6月,國企財務費用實現同比持平,此后連續4個月下降,1~10月同比下降4.9%;并且1~10月,國企負債總額同比增長10.4%,1~9月同比增長9.9%,與此前數月相比,增速下降超過7個百分點。
李錦表示:“今年以來,中央比較重視國企的債務風險,多次要求降杠桿、防風險,還專門發文明確了市場化債轉股的措施,從國企財務費用下降和負債增速放緩來看,降杠桿也有所成效。”
作者:zj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