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2024年收官在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2025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要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發展任務不輕。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會議明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打好政策“組合拳”。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以下九大重點任務:一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六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七是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八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九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策基調:更加積極有為
洞察時與勢,辨析危與機。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專家表示,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針對2025年國民經濟可能面臨的內外部挑戰,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更加積極有為”的政策基調,釋放出穩住經濟發展大局、延續長期向好大勢的強烈信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向記者分析,針對2025年較為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宏觀政策的前瞻性,更好引導和提振預期。2025年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擴大總需求,以內需提振對沖外部不確定性。面對未來的經濟形勢,2025年被視為政策的重要節點。
從內容來看,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資本市場、樓市、消費等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均有涉及,出現了超出市場預期的重大變化,2025年經濟增長值得期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認為,隨著一批可感可及的政策推出落地,市場的信心會不斷增強,可有效提升經濟增長的動力。
增量政策:
量、質、效都有明顯提升
2024年,我國經濟走出這樣一條曲線:一季度回升向好,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延續恢復態勢,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三季度承壓修復,積極因素累積增多;進入四季度,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協同發力,企穩回升態勢明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動力強勁。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表示,2025年我國宏觀政策將在保持延續性、協同性的基礎上,實現更大力度、更好配合、更高質量、更強效果,預計增量政策工具的量、質、效都會有明顯提升。
2025年,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我國貨幣政策取向從“穩健”轉向“適度寬松”,是決策層基于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精準把握及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內外部影響因素的前瞻預判,意在通過實施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為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推動經濟行穩致遠,離不開宏觀政策。當前預期變化已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因素,及時明確明年貨幣政策取向有助于引導預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了“更加積極有為”的鮮明信號,未來將會出臺更有溫度的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完善部門間有效溝通協商反饋機制,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專家表示,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只有通過系統性改革和精準的政策實施,才能確保經濟穩健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開創新局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緊抓關鍵環節完成好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針對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和外部挑戰,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針對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持續用力推進風險處置。要大力提升抓落實的效能,充分調動基層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更好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政策方向:
具備突破、創新、大膽的空間
2024年,我國經濟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新”意十足,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向外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向內看,國內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結構調整帶來陣痛等,形勢嚴峻復雜,任務艱巨繁重。
專家指出,2024年,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而略有波動,在9月份以超預期力度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后,外界關注2025年我國政策工具箱里是否仍有足夠存貨,目前來看不僅有,而且力度不會小。比如,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這在歷年的重大會議中比較罕見,充分體現了中央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的決心。
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分析,“超常規”這樣的突破性詞匯,政治局會議中較少出現,歷史上只有對脫貧攻堅戰有類似的表述,表明中央的決心,后續很多政策可以具備突破、創新、大膽的空間。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超常規逆周期調節”講究前瞻性,走在預期前面,有利于穩定預期、穩定總需求進而夯實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可能體現在政策思路更加積極、工具更加豐富、操作力度更大、更有針對性、更具綜合性等多個方面。
根據中信建投分析師周君芝分析,中央政治局會議給出明顯積極信號的表述有六點: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穩住樓市股市,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要大力提振消費,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預計,隨著未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加碼和協調配合,或將較大幅度改善國內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從而帶動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修復與擴張,在此背景下也有望提振資本市場投資者信心,助力資本市場的持續走強。
政策著力點:
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
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能夠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創造新的積極預期,因此要從“穩”的底盤和“進”的動力“看好”中國經濟。
全國青聯委員楊赫分析,未來我國將采取綜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增強政策的“乘數效應”。
對于2025年經濟工作,諸多新表述值得關注,比如我國連續十余年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后,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折射出鮮明的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目前,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向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側重投資轉向重視民生,以適應經濟結構的轉型。比如“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等表述,在此前亦較罕見,均指向宏觀政策將增強主動性,繼續加力,更加給力。
伴隨存量和增量政策逐步顯效,我國經濟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必須堅定必勝信心。因此,既要采取更多務實舉措,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也要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2024年以來,我國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偉認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的系列部署,將進一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科技創新是世界百年變局的“關鍵變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李偉表示,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兩者互為牽引、互促共進。但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通科學技術產業化的通道,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整體上判斷,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磅利好出臺后,產業政策方面有望看到更多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產業轉型升級的舉措。”李偉說。
許光建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的重點是要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倡導綠色健康消費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