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內,兩家國產人形機器人公司接連宣布量產。近日,智元機器人表示“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并透露年底計劃產量接近千臺。四川天鏈機器人也宣布旗下人形機器人開始了第二批量產。
在此之前,國內的傅利葉、宇樹科技等“老牌”機器人企業,以及北京中科慧靈、魔法原子等初創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宣布過有關機器人量產的消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11月底也表示過,未來“只有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種機器人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
量產看似是人形機器人廠商“秀肌肉”的好方式,但在人形機器人通用大模型尚未發展成熟的今天,量產對企業來說,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大的資金壓力和不穩定市場需求所帶來的風險。企業如何平衡風險,不讓量產成為“揠苗助長”式的發展指標,應當是這一波“量產潮”中,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小批量生產成主流
“我們剛剛在上海交付了一臺人形機器人,第二批的量產整機已經在生產當中了。”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天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該公司第一批量產的人形機器人天鏈T1Pro已經基本交付完畢,第二批天鏈T1Pro的量產數量將在15臺左右。
正準備交付的天鏈機器人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一位北京人形機器人公司的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目前國內的機器人供應鏈情況,人形機器人廠商的單批生產規模通常在100臺以內。記者注意到,盡管智元機器人官宣年底計劃產量接近1000臺,但根據智元機器人當前披露的數據,截至12月15日,智元機器人累計產量已有962臺。也就是說,在2024年最后兩周的時間中,智元機器人的實際產量不到38臺。針對實際交付量以及后續的生產節奏規劃,截至發稿,智元機器人相關負責人暫未回復記者。
已經宣布了未來量產計劃的魔法原子和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的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確認,國內大部分人形機器人企業還處在小批量生產階段。“從市場和供應鏈層面來看,‘小步快跑’比較符合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的生產節奏。”魔法原子相關負責人說。
“要實現量產,機器人企業需要具備強大的資本實力、研發能力、工廠生產能力以及供應鏈管理能力。”掌如研究院院長何基永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離規模化的生產力還有一定距離,但批量生產對于一個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說,是一個能夠證明自身整機供應鏈調度能力的標志。
胡天鏈向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整機生產需要企業有較強的研發團隊。“在批量生產之前,廠商需要不斷訓練樣機,確保算法和機器人本體的吻合。”胡天鏈表示,在今年8月天鏈T1pro投入批量生產前,團隊也對樣機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調整訓練。
“3月份整機出來之后,我們就針對關節承重、穩定性等方向進行了調整,并從6月份開始訓練機器人的走路能力。”胡天鏈說,在調機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收集數據反饋,對零部件進行微調,并且驗證行走算法。“團隊也需要在測試中不斷確證人形機器人的性能參數,交付前我們拿到的數據是天鏈T1pro能夠在保證全身自由度71個、重量43千克的同時,達到145千克的負重深蹲。”胡天鏈說。
單批次生產規模小,意味著單個人形機器人的生產成本有所上升。今年10月,馬斯克在特斯拉的發布會中透露,規模化生產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成本將在2萬美元至3萬美元之間。不過,根據馬斯克11月底在社交平臺X中發表的言論,他似乎想將Optimus的單個生產成本壓縮在2萬美元以內。
“要把它的成本降到2萬美元將會極其困難,這一點絕非易事,但最終還是會實現的。”馬斯克表示,要達到這個成本目標,Optimus的年產量需要超過100萬臺。
“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在成本控制層面還是有機會做得更好的。”一位川渝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的高層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隨著國產人形機器人整機生產的自研零部件占比逐步擴大,在小批量生產的前提條件下,依托國內的供應鏈優勢,當前已經有企業能夠做到人形機器人的單個生產成本在20萬元以內。
大腦仍是前提
比起規模化的商業應用,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似乎有更加清晰的未來。實際上,早在2023年11月,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經透露旗下通用人形機器人GR-1已經實現量產,并會率先在康復陪護等民生場景中落地應用。傅利葉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截至今年10月,GR-1已量產交付超過100臺。
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在發布雙足人形機器人靈寶CASBOT01后,也宣布將在明年迭代1-2輪之后進行小規模量產。12月初才剛剛發布第一款人形機器人的國產廠商魔法原子也透露將在2025年一季度實現小規模量產,在工業和商業服務場景中進行小范圍落地。
“人形機器人當前在落地層面還是需要市場驗證,因此企業在批量生產前期也會更多地選擇半結構化場景,比如汽車、3C電子等行業。”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指出,這些行業的柔性化供應鏈能夠給機器人訓練提供豐富的數據反饋。
胡天鏈告訴記者,天鏈T1Pro第一批產品主要的市場購買方為高校、AI智能方向的公司和3C企業。“我們也和其中的部分買家達成了一些協議。讓機器人在一些場景進行走路、識別、搬運等任務時,后端也能不斷采集新的真實數據來強化、調整算法。”胡天鏈透露,由于重量輕、體積小、負重大的特點,企業也瞄準了一些軍工場景,“我們的市場需求比較明確,因此也會在后期分批次推出不同產品線、不同價位的機器人向市場銷售”。
批量生產之后,完全由機器人主導的工廠也不再僅存在于想象之中。據了解,當前,智元機器人已經在臨港奉賢打造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并布局了具身數據采集工廠,用以提升機器人性能。在馬斯克的設想里,到2025年,特斯拉工廠內將有超過1000個Optimus人形機器人投入工作。他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
人形機器人量產看似是企業“秀肌肉”的好方法,但在人形機器人通用大模型發展還不成熟的當下,匆匆開啟量產,是否是“揠苗助長”的行為?一位汽車產業端人士向記者表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形機器人,顯然不是產業端想要看到的具身智能終局形態。
“在大腦的泛化性問題解決之前,人形機器人量產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袁帥指出,相對于已經大范圍落地應用的工業機器人而言,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在各個場景之下的通用能力。“如果無法攻克這一問題,批量生產的人形機器人最終的歸宿仍可能是‘自產自銷’。”袁帥建議,國產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和本體廠商應該盡快達成緊密合作,利用本體的量產優勢,來實現人形機器人大腦層面的突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