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參加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走進安徽重點制造業企業,調查采訪企業轉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產業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任務、根本動力。安徽在汽車、新型顯示、人工智能、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方面已形成產業集群,適應我國工業由大到強、更多依靠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引領發展的新階段的需求。”調研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經所新型工業化研究部主任王超賢說,安徽推出制造強省戰略及專業、系統的產業政策,引導制造業企業持續提升創新動力,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模型開發迭代和應用等方面發力,制造業整體呈現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特征。
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鏈發展
在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將一盤大米倒入最新款的大米色選機,不到10秒就可以完成篩選識別并剔除糧食雜質,顆粒飽滿的白色大米隨即流出。這個機器每小時可處理30噸大米。
據介紹,這家企業生產的糧食色選機的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產品遠銷海外。近年來,企業還在糧食與食品加工、口腔醫療兩個細分領域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該企業副總經理吳明說,應用工業互聯智慧決策系統后,企業實現了產品運行自動調整、狀態實時反饋等功能,通過對生產數據和品質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提高了大米加工正品率、降低碎米率。
擁抱工業互聯網,才能實現產業鏈資源整合優化。吳明介紹,他們將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應用于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天長市天鑫糧油貿易公司,實現了進稻谷量、糙米進倉量、倉庫溫濕度等數據實時顯示,提升民加工的品控效能。“原先,大米加工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的設備是‘孤立’的,上中下游數據不互通。如今,我們將稻谷清理、分離、拋光等各環節的企業數據協同起來,尋求設備最優解,減少資源消耗。”
美亞光電工業互聯網設備。
2013年至2023年,安徽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實現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0.7%提高到42.9%。近年來,安徽省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已累計培育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70家,不斷釋放制造業發展潛力。
注重綠色節能和人力節約
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潘峰認為,安徽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恰恰也是做好“加減法”的過程。“加進來的是工業互聯網、數字技術、新的生產經營理念,減下去的是成本、人力和資源消耗,倒逼企業進行理念和技術革新。”
外形酷似太空艙的建筑內部,是充滿智能感、家具設施齊全的客房,還嵌入了集成化污水處理系統、空氣能新能源系統、太陽能板設備等綠色科技元素……老牌家電品牌——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正邁向全屋智能家居研發。
1993年,榮事達下線第一臺產品。17年后,該企業董事長潘保春提出向智能家居企業轉型。他認為,制造企業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人工智能為關鍵變量,堅持給企業發展做“減法”,持續挖掘“降碳”潛力。譬如,該企業創新團隊不斷對智能工廠設備進行優化改造,注重光伏發電、空氣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
榮事達全屋智能倉。
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全球聚氨酯復合材料領導品牌——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不斷前行。近年來,該公司先后投入2億多元資金推動綠色生產,2020年以來已投入6600萬元,致力于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
該企業環保總監徐德好舉例,企業從源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能,投資560萬元建設“生產尾氣TNV處理系統”,年減少天然氣消耗量達38.88萬立方,年減少碳排放量750噸。這些年,水性、無溶劑、生物基等環保工藝技術相繼得到應用,綠色生態成為全員共識。
安利股份展廳一角。
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智造一工廠的產線上,機器人正對汽車進行28次拍照檢驗,自動識別后視鏡、輪轂等外觀件是否存在安裝瑕疵。附近,安裝了視覺引導系統的機器人正對汽車側圍進行涂膠。之前,這些環節完全靠人工來做,費時費力。“(現在)如同給機器人裝上‘慧眼’,能自動識別位置并涂膠。涂膠工位節省三個人力,且作業標準化,時長可控。”奇瑞智造一工廠高級經理王玉輝介紹。
奇瑞汽車焊裝車間。
1999年,王玉輝大學畢業后來到奇瑞焊裝車間任操作工。如今,他所在的智造產線上,搬運、涂膠、裝配等5000多個焊點均實現了自動化作業。“我們這個工廠專攻焊裝,在車輛生產制造中處于核心地位。如此先進的自動化產線,在我剛工作那會,想都不敢想!”他估算,一小時內大約制造下線40臺車,需要的操作工人數比以前大約縮減了一半。
主營燃油車汽車動力系統零配件的合肥恒信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來發力新能源汽車電子油泵、電子換擋執行器等產品。在該企業電驅電控事業部產線上,經九道工序150秒,就能產出由控制器、電機、渦輪等組成的巴掌大小的電子駐車執行器。該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盧福介紹,同兩年前相比,每條產線平均節約六個人力,只需兩位技術工人負責上線和裝配作業。
恒信動力產線一角。
數字化不是簡單的一套系統
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數字技術發展也給企業管理層帶來挑戰和新思考。
連日來,美的廚房與熱水事業部數字化負責人李志康正帶團隊學習人工智能知識,他見證了12年來美的的每一次數字升級。當下,他所在的事業部應用了實驗室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導購、售后安裝等100多個數字化系統。“數字化系統的應用,讓我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也提醒我們進行前沿技術思考,用好先進工具,帶領人才梯隊前進和變革。”
李志康說,很多企業總認為數字化就是一套IT系統,其實不然,數字化是將信息流、實物流等要素集成,推進企業變革的先進方法。“有一些企業舍不得投入,或是投用數字化系統后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都是誤區。”
“新型工業化發展,帶來工藝升級、裝備升級和管理升級,工藝和裝備升級速度快。企業團隊必須邊管理邊學習,才能駕馭龐大、先進的生產線。”王玉輝說。
潘保春發現,當前,仍有一些工業裝備難以滿足執行更多智能協作和復雜任務的需求,工業裝備數字化升級迫在眉睫。同時,工業數據普遍存在使用難、共享難的問題,如何在保障安全合規前提下,有效挖掘工業數據的價值至關重要。他認為,企業需要大量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自我創新能力以應對挑戰。
“企業數字化轉型很重要,但必須是有價值的轉型,不能無痛呻吟搞面子工程,要堅持價值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潘峰從兩方面分析未來趨勢和挑戰。從供給側看,要圍繞新技術、新模式,分類分層提升重點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等主體的數字化轉型質效;就需求側而言,不斷開發新技術和算力,對企業工業應用場景進行數字化診斷,幫助企業提出實際問題并予以解決。
在王超賢看來,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深度推進,將為制造業提供產業、人才、資本、經驗等資源,這是安徽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他認為,安徽應“因業”制宜制定引導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路線圖,梯度培育優質企業,推動企業走出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