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發展巨浪勢能滔滔,株洲乘風而上。牢牢抓住科技創新,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高韌性升級。軌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質合金、陶瓷玻璃新材料、工業文旅、北斗信息等產業步履鏗鏘,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接連涌現。
新的坐標繁星點點,株洲行穩致遠。理性審視產業邏輯,縱向取產業創新能力,橫向取城市競爭力,株洲在“大國制造”的底座作用不可替代,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
致力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探究株洲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發展方向,本報特選取上述關鍵產業鏈進行細致梳理。我們將從基礎優勢出發,剖析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并審視未來的發力方向,旨在挖掘各產業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拓寬和加深株洲的產業護城河,為株洲先進制造業注入新的競爭優勢,助力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旅游業進入休閑度假游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城市著力發展全域旅游,提出“城市就是一座大景區”的觀念。在這種背景下,工業文旅更成為新發展趨勢。
國家發改委在年初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沉浸式體驗、數字音樂、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等文化產業新業態和工業旅游、城市旅游、科技旅游、自駕游等旅游產業新業態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鼓勵類。
▲株洲國際賽車場。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湖南省高度重視工業旅游發展,堅持“廠區變景區,生產線即風景線”的發展思路。2023年11月,湖南召開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今年1月,發布“13條”促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5月,長沙、衡陽等五市共建沿湘江工業旅游發展走廊聯盟;6月,舉辦湖南工業旅游推廣月……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的株洲,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直是這座城市的題中之意。去年,我市發布《株洲市“神農福地、制造名城”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設任務書》,明確加快建設“神農福地、制造名城”知名旅游目的地,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雙億雙城”目標:旅游總收入1000億元、旅游接待總人次1億人次。
從年初的株洲馬拉松,到湖南工業旅游推廣月株洲成為主會場,到株洲“廠BA”籃球錦標賽開賽,再到株洲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一年以來,株洲文旅大事件不斷。
株洲如何抓住歷史的契機,在新形勢下加快培育文旅新質生產力?“雙億雙城”目標如何實現?面對全國文旅業的激烈角逐,株洲這座制造名城該如何出圈出彩?
工業風:株洲文旅產業的鮮明底色
當我們談論株洲旅游時,你會想到什么?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株洲首個5A景區炎帝陵。其余則似乎印象不深。其實,株洲的旅游資源相比其他地市并不遜色,擁有中華始祖炎帝、千年瓷都·天下醴陵、第一紅色根據地、世界制造名城四大文旅品牌。
“株洲文旅四大品牌,哪一個在全國都是鼎鼎大名,哪一個放在全國都不夠突出。”正如很多旅游業內人士所說,株洲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非常突出的精品項目不算多,實力出眾、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旅游企業偏少,且文旅產品的內涵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今的文旅產業,與城市的底色和特質緊密相連。
想到哈爾濱,便是冰雪大世界;提到泉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說到西安,那是十三朝古都……
株洲城市的底色是什么?硬核工業。株洲的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工業文明史。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工業旅游區。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過去,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340多個第一,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驕子”;如今,株洲已經成為加速崛起的“制造名城”,享有“中國電力機車之都”“全球最大軌道交通裝備研制基地”“硬質合金之都”等美譽。很多人眼里的“大國重器”,正是株洲的“土特產”。
早在2022年,株洲就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神農福地制造名城”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株洲建設成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城市,打造全球一流工業旅游與都市休閑旅游目的地。
得益于前輩辛勤拼搏出來的深厚的工業家底,株洲現有3個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5大工業旅游板塊、10個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16個市級工業旅游接待點,200多處工業遺址,占據湖南近40%的工業旅游資源。這些也讓株洲成為2024湖南工業旅游推廣月活動的主會場。
創意范:株洲工業文旅的實踐探索
在湖南工業旅游推廣月上,株洲對外推介5條具有代表性的工業旅游精品線路,即大國重器之旅、千年瓷都之旅、速度激情之旅、歷史文化之旅、時尚服飾之旅,涵蓋全市20多個工業旅游點。
走進蘆淞航空工業小鎮,隨處可見研學隊伍的身影,他們不僅可以參觀航空生產、學習航空知識等研學課程,還有多種航空主題游樂項目可供體驗。
▲蘆淞航空小鎮。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來到中國·陶瓷谷,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異形建筑群,不僅可以逛陶瓷博物館,近距離接觸國瓷爆款醴陵釉下五彩瓷,還可以賞瓷、畫瓷、玩瓷、購瓷。
最近兩年,工業旅游在株洲也有創新之舉。株洲“廠BA”籃球錦標賽作為全國首批群眾“三大球”精品賽事案例,是株洲廠礦文化和籃球賽事經典融合。今年的“廠BA”球場內是激情賽事,球場外設置了全省工業旅游成果展、“硬核株洲”工業記憶時光隧道、音樂節、美食和啤酒集市等多元素消費場景。
去年開始,“醴陵撿瓷”在網絡出圈,已吸引全國200多萬游客前來。醴陵打造撿瓷點,發布撿瓷地圖,讓撿瓷活動進高校,并推出全國首部大型陶瓷文化煙花實景劇《國彩醴陵》。
株洲還利用產業優勢,推出了“蘆淞淘衣”等創意旅游玩法,原創了“醴陵炒粉節”“航空嘉年華”等系列工業主題活動,充分利用陶瓷博覽會、航空博覽會、服飾博覽會、軌道交通博覽會、北斗峰會等株洲現有的五大專業展會,力推“跟著展會去旅游”……
同時,株洲加快了對工業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兩個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清水塘1956工業遺址文創產業園正在按照全季運營思路,推動清水塘工業遺址節會、展覽、競賽等創意活動舉辦,首開區將于明年下半年對外開放;蘆淞·1937文創產業園以紡織服飾為底蘊,通過城市更新與微改造,保留工業風貌、傳承歷史記憶、注入全新業態,計劃明年五一開業。
魯曉波美術館、蘆淞服飾市場群改造等一批優質工業文旅項目即將與大家見面。株洲國際賽車場、株洲國際會展中心等現有株洲工業旅游點,正在積極引入各式業態,與相關產業進行積極互動,不斷創新場景,以拓展游客的旅游體驗。
株洲還積極探索工業文化的年輕化創意化表達。“株洲禮物”文創平臺圍繞“可以帶走的株洲”,推出系列工業主題文創產品,讓工業文化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識度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標,如“幸福株洲·一起來”、文藝巷、株洲街頭藝術站等,讓流行元素與株洲工業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國歌劇之鄉”的優勢,精心創排一部大型工業題材民族歌劇,力爭將其打造成為繼大型歌劇《英·雄》之后的又一扛鼎之作;WEFUN城市青年空間、樹洞喜劇、魔法物語等一系列文化業態,正伴隨著工業旅游的東風乘風而上……
這些動作,都證明了株洲在工業旅游領域的努力和成效。
弱品牌:株洲工業文旅的現實短板
盡管株洲擁有湖南省最豐富的工業旅游資源,最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但工業與文旅的結合課題,卻是剛剛起步開題。
▲山河科技飛機制造工廠。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有業內人士認為,株洲開展工業旅游的企業數量和比例還不夠高,部分企業開展工業旅游的動力不足。當然這有現實的考慮,比如旅游產出是不是跟投入成正比,不少企業也擔心游客安全,大量游客涌入會干擾企業正常經營生產……
基于工業文旅領域的客觀現實,開展得比較早也比較好的產業首先是與消費者生活距離近的輕工業,例如青島啤酒、伊利牛奶。而株洲的產業多是制造“大國重器”,除了醴陵的陶瓷和蘆淞的服裝,其余產業均與游客尚有距離。軌道交通裝備、硬質合金產業、航空產業領域的大企業,如何創新渠道與游客親近,還是一個待解的現實命題。作為“東方的魯爾區”,株洲曾經有大量的舊廠房在各種開發搬遷中被拆除,給今天通過工業遺存展示城市文脈的規劃建設設想留下諸多遺憾。
目光向外,當各地都開始發力工業文旅之時,我們如何彰顯城市的個性與文化特質,就成為一個關鍵的考題。現在比較常見的在舊廠區搞文創基地,酒吧、民宿、咖啡館、演繹場所等幾乎在各個城市都似曾相識。同質化嚴重的網紅街,最終將失去游客。
曾經,河西的棉紡廠老廠區有機會進行工業文旅的布局開發,但生存的壓力最終將其變成了菜市場加餐飲聚集區,河東的汽齒老廠區,欲改造為文旅項目,定位也屢經變化。而且,基于城市人口規模和文化號召力,北京的798藝術區那樣的榜樣,不一定適合株洲學習。
“企業須緊跟工業旅游發展思維,把自身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發揮出來。”市旅行社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企業要有“游客走進來,品牌帶出去”的認識,工業旅游可助益企業塑造特色IP,特色IP又能鎖定消費人群,“如果企業跟所在城市發展理念不能達成共識,就會導致“剃頭挑子一頭熱”,哪怕來了游客,體驗感也會不好,損害的是企業和城市的形象。
融與創:株洲工業文旅的發力方向
工業旅游已經成為當下株洲文旅發展的主攻方向。如何讓“鋼鐵直男”株洲變得越來越具魅力、張力和吸引力?今年年初,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際,千里之外的鹿城三亞正在舉辦海南國際文創周,首場論壇便聚焦株洲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
如何提升游客在這些現代工廠的體驗感和參與度?如何推動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如何提升株洲現有工業旅游資源的運營能力和策劃能力?面對現場一眾行業大咖,株洲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喜蘭提出如是三問。
“關鍵是把冷冰冰的工業,轉化為可以觸摸,可以觸達,可以交互的沉浸式體驗。”重慶貳廠文創公園執行董事周迓昕認為,如何解決體驗感和參與度,滿足游客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是工業旅游能夠受到游客青睞的關鍵。
▲清水塘遺址。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奧雅股份創始人、董事長李寶章則提出為運營而設計的城市更新實踐,他認為工業旅游要回歸“人本與詩意的家園”,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和工業旅游資源的運營與策劃,要不斷挖掘本土文化,傳承城市歷史記憶,才能彰顯一座城市的發展價值,讓人看到株洲這座制造名城的不同。
方實驗室創始人楊夏分享了“文化業態和城市品牌深度融合”的觀點,提出以新技術呈現“舊”內容,以新技術煥活“舊”場景,讓新技術融入株洲工業遺址的利用和工業旅游資源的運營中,再造文學化、藝術化、年輕化的文旅場景,從而能夠讓來到株洲的人,能夠實現創新打開這座城市的方式。
……
工業和旅游,一個是國之重器,是經濟發展壓艙石;一個是民之所樂,是民生消費主力軍。但工業旅游不是工業和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工業、文化、旅游與傳播的多維融合,是“可看、可玩、可學、可購、可持續”的復合工業旅游運營生態。
發展工業旅游是國家《“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頂層設計要求,也是產業尋找新一輪發展風口的現實之需,更是株洲在新條件下定位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摒棄流量焦慮,回歸文旅融合的初心。講好株洲工業故事,要“見歷史、見當下、見未來”,讓消費者成為故事的主角,并進一步豐富拓展株洲工業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讓工業“見人、見物,見生活”,以“工業硬實力”鍛造“文化軟實力”,讓株洲這個制造名城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對年輕人更友好,對人才聚集更有磁場吸引力,讓人到株洲這個城市,就有親切感,感受得到幸福株洲的溫度,愿意來愿意留愿意在這里創業,從而賦能株洲制造業發展。
如此,從工業旅游資源大市到工業旅游強市的變現目標就會近在咫尺,指日可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