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促發展,產業提質步履鏗鏘;抓創新,強科研,科創生態活力迸發。這是江蘇省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近年來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素描。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始終將科技創新賦能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擺在首位,打造“鮮食之都”“長三角之胃”,先后榮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當前,園區正積極開展全域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將農產品加工園區打造成健康食品科技產業園和全國農產品未來加工標桿園區。
項目集群激活“創新增量”
近日,從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傳來重磅消息——廣藥集團授權運營的王老吉“銀杏+”大健康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伴隨著機器轟鳴,14000多平方米的潔凈車間里,日產100噸的罐裝涼茶成品依次走下產線。右手邊的空地上,銀杏涼茶真空冷萃生產設備即將入場,這個設備價值6000萬元,是目前世界上工藝最先進的茶飲品真空冷萃設備。泰州市吉泰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芝峰滿懷信心:“在不久的將來,王老吉銀杏涼茶將風靡全國。”
唯有創新,方能致遠。大品牌落地,大項目紛至,無不彰顯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蓬勃向上的活力和吸引力,更代表園區產業不斷煥新提級。自2009年成立以來,園區始終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堅定堅守特色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散到特的成長蛻變,成功探索從食材加工到食物生產再到食品研發的漸進式發展路徑,項目集群效應、鏈式發展態勢日益彰顯。經過多年發展,園區已經集聚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加工企業90多家。
正是看中園區的產業環境,今年4月,主營盒裝鴨血、盒裝豬血等各類食用血制品的江蘇日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堅定地落戶園區。該公司長期與園區內企業江蘇百匯農發有限公司合作,入駐后,與區內多家畜禽加工企業緊密合作,是園區鏈式發展的生動鏡頭。
圍繞產業抓創新,建設產業高端化鏈條,一批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高的優質項目紛紛落地。翻開園區2024年簽約項目表,高端巧克力、咖啡、烘焙、乳鐵蛋白生物科技等數十個億元以上規模的項目與園區簽約落地,新招引項目的產業關聯度更加鮮明。2024年簽約的30個項目中,特色產業占比達100%,其中農產品及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占比73.3%,食品智能裝備制造項目占比10%,食品配套服務項目占比16.6%。華大生物食品滅菌輻照和天加新材料填補了園區在食品智能裝備、綠色包裝等領域空白;咖啡、烘焙和品牌巧克力等項目畝均稅收實現新突破;即將落地的功能性飲料、寵物食品、速凍面點食品等項目均為食品細分賽道的行業領軍企業。正是這份堅定堅守,產業鏈上企業規模數量、產值效益逐年提升,園區實力、配套、投資優勢躋身全國農字號園區第一方陣。
躍遷之道,要在創新。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高位鏈接頭部資源,加強與國字號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主流媒體、基金投行等單位的對接合作,拓寬項目招引渠道,獲取優質項目信息,為提高產業能級引育更大動能。
項目推介走出去。園區積極參加中國健康產業創新發展大會、2024博鰲健康食品科學大會暨博覽會、中國預制食品產業發展大會、蘇滬地區產銷對接交流會、第十一屆休閑食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2025中食年貨選品會,推介“鮮食之都”特色優勢。各大平臺加持,園區不僅展示其在健康食品領域的創新成果,還加強了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為園區企業拓展市場提供了重要平臺。
活動開展邀進來。近年來,園區先后聯合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開展農產品未來加工產學研交流,3位院士、2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500多家企業齊聚,“農產品未來加工”這個概念在泰興首次提出,推動加工迭代升級,引領產業科技發展。承辦央視全國首屆預制菜爭霸賽總決賽,園區企業超悅農業、昀曦食品和百匯農發獲十佳美味預制菜榮譽。今年園區將承辦第四屆胡潤中國食品行業百強榜發布會,邀請全國300家企業齊聚園區,感受“鮮食之都”魅力。
良好口碑傳出去。得益于園區攀高向新、跨越式發展,四方賓朋紛至沓來。近年來,年均接待企業及各界來訪200余批、年均3000多人次,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從精深加工向未來食品轉型,15年躬耕不輟、不斷發展的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實現了精彩蝶變——農產品加工業態層層遞進,農產品增值空間徐徐上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版圖路徑清晰、未來可期。
資源集成點燃“創新動能”
合作不是簡單的加減,而是乘數效應。10月底,中國銀杏產業數字經濟發展暨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銀杏產業專業委員會會議在泰興召開。據了解,銀杏產業專委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和泰興農產品加工園區牽頭組建,通過鏈接多方資源,挖掘“銀杏+”大健康產業潛力,助力泰興食藥同源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現跨越式發展,沒有高能級的平臺矩陣,就沒有高水平的創新效能。園區用最大的誠意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專家院士請進來,雙方依托園區共建中國(泰興)農產品未來加工創新研究院,將實驗室建在產業一線,共建高能平臺,加快創新蝶變。研究院設置1個未來食品展廳、6個專業實驗室、5個中試車間、3個公共平臺,由4名院士領銜10個創新研發團隊,圍繞新資源挖掘與功能研究、食品功能組分解析與高效利用、精準營養與健康食品創制、合成生物學、智能加工與裝備、質量安全六大戰略方向,全要素提升園區公共服務配套、全方位提供企業技術支撐、全鏈條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創新水平,推動園區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攀升。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國字號”平臺來了,專家院士來了,最先進、最權威的技術理念來了,園區企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迎刃而解。
新一爐烤鴨出爐,江蘇麗佳農牧股份有限公司里處處飄香。公司董事長吳加文拿出一只烤鴨趁熱送到實驗室,“鄭博士,我們按您上次給的參數重新調整了工藝和調味,您看成果怎么樣?”接過烤鴨,放到實驗臺,烤鴨皮脂率、瘦肉率、肉質風味等一系列檢測結果很快產生……“多虧園區的牽頭,我們才能夠上國家級科研平臺,目前已與加工所簽訂了合作協議,相信在權威專家的幫助下,我們的產品風味能夠達到新的高度,‘博士烤鴨’必定會贏得消費者的廣泛喜愛。”吳加文說。
園區牽線搭橋,科企廣泛合作。在園區的促成下,今年上半年,中國農科院5個首席創新研究團隊與園區8家企業簽約。緊盯科企合作進度,加工所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和仟美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優化河豚加工車間布局及設備升級,開發河豚系列菜肴產品;與園區百匯農發有限公司合作挖掘傳統鹵制、燉制、炒制等烹調技藝;圍繞九潤鑫晟公司產量較大的豬副產品開發醬鹵豬頭肉、豬耳等5種新品……預計年內研發元麥空氣饅頭、單兵口糧等15個新品,完成傳統鹵制廚藝數字化、牛肉保鮮等技術攻關6項。來自加工所創新研發團隊全方位的技術支撐、質量背書,提高中小企業產品出成率,提升設備運行使用效率,園區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將大幅提升。
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能動主體。
干部隊伍更年輕,服務水平更專業。目前,園區機關80余人,35歲以下年輕干部40多人,學歷層次均為本科以上,還有許多研究生學歷高層次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泰興市委組織部選聘的20多名清華、北大、中科大等名校畢業生紛紛選崗園區。園區企業職工隊伍更大、素質更高,現有企業職工總數已達到7000多人,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江蘇超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納人才,目前博士1人、碩士5人、本科生21人,研發人員達到22人。澳華農牧注重高學歷人才招引,僅2023年就引進5名研究生,35歲以下職工105人,研究生13人、本科生44人。
產業留人,服務留心,要讓人才安穩創業就業,必須為他們打造一站無憂的宜居宜業空間。在建設中國(泰興)農產品未來加工創新研究院的過程中,園區不僅給予人才豐厚的工資待遇和各項補貼,還切實為人才量身打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空間。聚焦青年人才運動、消費、安居、交友、求職、娛樂、親子、成長等需求,提供多樣化、定制化、精準化的優質服務。
產業穩步向前,人才紛至沓來。看中公司的發展前景,今年暑假,21名在龍洋木業實習的大學生均選擇與公司簽約。看好園區發展前景,彼時還是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人員的賈偉,毅然加入江蘇超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科學家”變成“企業家”,“就留在這里了,哪都不去了,一定能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服務集約鑄就“創新優勢”
上個月,困擾龍洋木業的停車難問題終于解決。由于公司大宗物流較多,大型車輛時常停靠,停在廠里空間太小,停在廠外又沒有停車位,不僅影響產品運輸時效,也影響創新擴能。“我們向園區反映問題后,沒多久園區就在門口打造了一個停車場,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龍洋木業相關負責人說。
良好的創新勢頭,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細心呵護。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打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園區部長以上負責人掛鉤聯系鏈上企業,全力解決企業訴求。完善精準服務機制,建立“不叫不擾、隨叫隨到”的服務跟辦機制,設立企業服務專線,實現專項受理、專門服務,全方位全周期為企業提供政策輔導、專業支持,全力為企業上爭政策、上爭資金、上爭項目。此外,針對部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市場難以打開、技術型人才缺失等問題,充分利用省農擔金融擔保、“泰州日”系列活動等資源,加強銀企交流、供需對接、校企合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在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落地比招商更重要”是所有人的共識。聚焦項目落地和發展的“后半篇文章”,園區多點發力,讓項目盡快轉化成驅動發展的“馬車”。加快項目開工,持續推進日遠、多甜等7個已供地項目的開工進程;強化用地保障,加快閑置土地回收進程,保障16個已簽約項目及時供地;加速項目投產,推動豪泰、綠欣、王老吉、日興等已竣工項目早日達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靠前服務保障,確保元寶、莎布蕾、利特盛等重點項目“多證齊發”“拿地即開工”。
立足產業鏈做大做強,園區成立“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加工產業聯盟黨委”,依托“農”字號的資源稟賦,引導鏈上企業握指成拳、抱團發展。聚焦“預制菜、鹵味、面點、果飲”四大產業集群,全面深化“一月一走訪”“一企一專員”“一月一平臺”“雙月一座談”“一季一專場”和“一辦到底”“六個一”服務體系,暢通“科技—產業—人才”的良性循環,全力賦能企業做大做強的創新優勢。
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和市民,與消費市場密不可分。在園區的指導下,近幾年落戶的高端休閑食品企業在各自廠區內規劃設計文化展示區、制售品鑒區、觀光打卡區,形成“前店后廠”新模式,以沉浸式美食品鑒體驗展示企業產品,構建“可親近、可體驗、可共享、可消費”的“學、游、娛、購”為一體的工業旅游新業態,進一步打響“鮮食之都”金字招牌。
建功新時代,逐夢向未來。下一步,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向新而興,向綠而興,向敢而興,立足優勢“揚長”,聚焦短板“鍛長”,與時俱進“培長”,真正以科技創新之“長”,支撐高質量發展之“進”,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通道,加強科企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為江蘇泰興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貢獻新力量。(江蘇省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供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