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霍悅
低空經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工業軟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近日召開“十五五”重點產業落地工具冊新聞發布會,圍繞一批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及建議等進行解讀,以期為各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謀劃落地策略提供參考。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方向,是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關系著經濟增長新引擎的帶動力,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國際競爭格局的構建。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從擘畫藍圖到產業落地,“十五五”規劃時期(2026年至2030年),一批重點產業將撬動千億、萬億級市場,形成多個經濟增長極。
圖為安徽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半導體產業園的安徽富信智能化車間。(王玉實攝)
低空萬億藍海加速形成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正蓬勃發展,融合了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多領域前沿科技成果,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年9月,中國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超5萬家,其中上市企業11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1家、高新技術企業3991家。
產業資本紛紛入局背后,萬億藍海市場蓄勢待發。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另據中國民航局預估,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將達3.5萬億元。
2024年,各地發展低空經濟熱情高漲,空域改革、場景培育、產業發展和頂層設計不斷深入,“低空經濟”成為熱詞。
“展望‘十五五’,‘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逐漸形成閉環,低空產業中高速發展,低空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監管體系等逐步清晰,安全與發展統籌推進,新動能特征顯現。”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嶺如是說。
來源:攝圖網
據介紹,“十五五”低空經濟的重點領域將逐漸由制造主驅動,轉向“兩業融合”多領域并進的發展格局。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低空飛行器產品加速迭代,低空智聯網、低空安防設備持續創新,支撐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的物質載體更加豐富。低空飛行器制造業與低空運營服務業加速融合,低空基礎設施與保障服務體系穩步建立。其中,低空裝備譜系日趨豐富,動力系統多元化發展,低空裝備進一步向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輕小型/大中型無人機、eVTOL、中短距起降和飛艇等各類研制機型不斷涌現。”楊嶺指出,純電驅動成為短途運輸機型的主流技術方向,活塞等燃油發動機仍是當下應急、遠距物流運輸機型的主流動力選擇,混合動力系統也成為電動化轉型未來重要路線選擇之一。
楊嶺分析指出,目前,低空經濟的低空新場景探索有待構建,應用提速信號尚未顯現,而低空運營服務仍需各方緊密協作加速融入生產生活。同時,低空新型基礎設施有待加速探索,技術標準亟待跟進,低空智聯網技術和標準檢測體系也需穩步推進。
目前,中國低空經濟近八成的產業資源聚集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聚集了全國53.2%的產業資源。楊嶺表示,“十五五”時期,東部和西部地區將聚焦低空產業創新發展,中部和東北等地結合自身產業特色,打造低空場景應用示范體系,形成全國低空經濟穩步發展形勢。
楊嶺表示,“十五五”時期,我國的無人機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應用創新能力將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eVTOL初步形成多極競爭格局,行業應用、企業專業分工加速形成,產品的差異化專業能力成為重點。
智能網聯電掣新途
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與電子、信息通信、交通等領域融合創新的重要載體,其發展對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變革之際,我國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汽車工業發展之路。
“新能源汽車具有電力驅動、電子控制、底盤靈活等特點,使得新能源汽車成為了智能汽車的最佳載體,也助力智能網聯汽車加速實現車輛與人、車輛與車輛、車輛與路側、車輛與云端的智能化交互和協同。”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張業佳向記者介紹。
來源:攝圖網
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從全國來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不同區域的聚集度存在顯著差異。東部地區產業資源聚集度為57.2%,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東部地區廣東、江蘇、上海等地產業資源聚集度較高,分別為12.82%、6.44%、5.31%。中部和西部資源聚集度相近,均具備一定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潛力。中部地區的湖北聚集度最高,為4.57%,西部地區的四川聚集度相對較高,為4.12%。
張業佳表示,展望“十五五”,即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4500萬輛,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望突破36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比重預計超過50%。智能網聯汽車方面,203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8萬億元,全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3000萬輛。
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現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更加依賴芯片、算法、軟件等底層產品的進步,傳統供應鏈的層級將被打破、界限漸趨模糊,生態上下游的關系不再明顯,整體聯動協同性更加突出。整車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之間的耦合深度將大大加強,企業之間的分工更加細化、合作更加多樣化。
“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未來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生態中,將出現五類新的成員。”張業佳解釋道,這五類新的成員包括:為消費者提供點到點出行服務的智慧出行服務商;提供完整的具備智能駕駛功能車輛的智能駕駛車輛集成商;為各個層級提供標準硬件代工服務的標準硬件供應商;為合作伙伴提供交通大數據服務的平臺商;提供針對綜合出行系統的數字化交通解決方案的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方。
張業佳表示,在此影響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為出行期間全面服務的載體,將更加關注與用戶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高頻直接互動。同時,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未來價值的實現,也將從提升整車產品的設計和制造能力,轉向聯合生態合作伙伴共同優化消費者出行服務體驗,以及賦能智慧城市發展的能力水平。
智啟未來“機”舞新篇
機器人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當前,全球機器人產業創新活躍,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預計未來仍將保持發展勢頭。
“‘十五五’時期,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發展基礎、應用領域、生態支撐、載體建設等方面將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預計將增長至4000億元左右,且市場規模穩居全球首位。”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高超預測。
當前,全球機器人產業呈現智能化加速演進、應用加速拓展、生態加速開放的新形勢,各國加速布局以搶占發展先機。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終穩居全球機器人生產和消費國龍頭地位,產業鏈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全球領先。
來源:攝圖網
高超表示,“十五五”時期中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將進一步提升,力爭實現“從有到優”的跨越,向世界第一梯隊邁進,主要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工業機器人滲透率有望大幅提升。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不斷拓展,但由于其操作和部署存在一定門檻,目前適用場景仍相對有限,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為510.7億元。“十五五”時期,在關鍵技術持續突破、質量標準持續優化、應用創新不斷推進的支持下,預計到203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1052.6億元。
服務機器人將針對更深層的需求精準開發產品服務。雖然服務機器人產品品類和實用性不斷提升,但目前更多為一種人類的“輔助工具”執行簡單任務。“十五五”時期,中國服務機器人將針對用戶更深層的需求精準開發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智能化水平、著力開發生態集成、持續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預計到203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1413.8億元。
特種機器人將從試點示范階段轉入規模化應用階段。近年來,中國特種機器人作業邊界不斷擴展,被更多用戶單位熟知和認可。“十五五”時期,中國特種機器人將向硬件載體模塊化、控制算法智能化方向發展,并從試點示范階段轉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人形機器人將逐步由資源拉動轉為市場驅動。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爆發期,在學術界、產業界、政府、資本等多方通力協作下,產業發展勢能快速釋放。”高超表示,“十五五”時期,中國人形機器人將力爭強化作業能力、開啟規模生產、打通商業邏輯,產業發展將由資源拉動逐步轉為市場驅動,預計到2025年中國人形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166.3億元,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861.0億元。
工業軟件為制造鑄魂
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工業軟件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正引領著制造業的深刻變革。
“中國工業軟件市場快速增長,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賽迪顧問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王韻喆坦言,面對技術瓶頸,國內企業正加速自主研發,力求突破。預計到2030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將突破6575億元。隨著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如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工業軟件將向更加智能化、定制化方向發展,助力制造業實現全鏈條數字化轉型。
王韻喆表示,展望“十五五”,工業軟件要打贏“三大戰役”:
要打贏“產業鏈薄弱環節攻堅戰”,在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等關鍵環節進行全力攻堅。全面梳理自身及周邊工業軟件產業資源,以工業軟件廠商為核心,制造業應用場景為導向,加快工業軟件在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研發設計和生產控制類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布局三維CAD、CAE、PLC、SCADA、MES等關鍵環節,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產品中應用,實現自身技術特點。
投身“產品核心技術突破戰”,在工業軟件開源、產品內核等技術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發展工業軟件,要牢牢把握技術創新突破這條生命線。”王韻喆表示,要準確識別行業關鍵技術短板,分階段、分步驟完成工業軟件“補短板”任務。
一方面,要深入剖析開源對于工業軟件發展的積極作用,鼓勵廣大工業軟件企業積極擁抱開源,營造開放產業生態,實現產業“抱團”前進。
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速工業軟件產品自主內核的研發進程,通過建立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形成多方技術聯動和集中攻關的健康發展態勢,推動全產業鏈的整體升級。
推進“行業應用推廣普及戰”,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點行業牽引等方面進行精準推廣。鼓勵軟件企業圍繞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網絡化連接,打造一批工業軟件產品和研發運行一體化平臺,加大行業專用工業軟件推廣力度。引導工業軟件在石化、鋼鐵、醫藥、汽車、半導體等重點領域深化應用,支持企業在重點行業的關鍵領域“補短板”,推廣技術在國內首創的首版次工業軟件的首購首用,打造一批行業應用標桿工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