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紅的工業風階梯、巨型“可樂罐”、鋪滿樓體外墻的超人墻繪、賽博朋克風的機器人藝術雕塑,點綴在廠房外墻、屋頂、檐下……
這里不是北京798藝術區,而是廣東中山南頭的罐頭藝術花園。乘借中山“工改”東風,曾經的中山市廣利罐頭廠舊廠區,一躍成為南頭文旅新地標,獨特的工業風景深受年輕人追捧。
櫻桃紅的工業風階梯。圖片來源于南頭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工改”是中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大局中的關鍵一子。如何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享受“工改”成果?中山走出了一條工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活化舊資源,用好新IP。作為珠三角的制造城市,中山擁有豐富的工業資源。在推進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基礎上,中山將工業資源與文化創意、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變“老廠房”為“新地標”,變“工業硬實力”為“文化軟實力”。
舊罐頭廠變身“藝術花園”
工業遺存也可以很“City”
何為工業旅游?就是將工業遺存改造利用為旅游場所,或將工業設施打造成為集游覽、學習、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作為制造之城,中山“工業+旅游”的嘗試,讓被時代淘汰的工業遺存變得“City”起來。
在南頭鎮沿江東路一號,走過30多年的中山市廣利罐頭廠(下稱“廣利罐頭廠”)迎來新生。斑駁的光影在廢舊工業構件間跳躍,與藝術裝置交織成一幅幅令人目不暇接的畫面,廢舊工業材料被匠心獨運地轉化為獨特的景觀藝術,銹跡斑斑的廢舊金屬被鍛造為藝術雕塑,以獨特的姿態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1987年,廣利罐頭廠在南頭鎮建成投產,主要生產經營水產品罐頭、肉類罐頭等食品。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二級企業,廣利罐頭廠曾入列全國食品行業500強。該廠生產的“飛越牌”豆豉鯪魚罐頭等魚罐頭系列產品,利用南頭的魚產品作原料,產品遠銷海外,多次獲國家、省優質產品獎,是南頭鎮改革開放歷程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和產業變遷,廣利罐頭廠于2002年結業。此后,老廠區一直閑置,荒廢超過20年。像這樣的廢棄衰敗工業廠房,也成為南頭鎮城市面貌的“銹帶”。
以“工改”為契機,南頭重新撬動廠區運轉的“齒輪”:廢置生產車間成了咖啡廳、餐飲美食匯,倉庫成了文創辦公區,卸貨區成了酒吧、民宿,包裝區成了運動場……廣利罐頭廠老廠房也搖身一變,成為占地66.96畝的大型文旅片區。
具有園區特色的ip罐頭小人。圖片來源于南頭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改造后,將成為集觀光旅游、文化創意、網紅打卡、民宿集群、飲食娛樂和社區化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南頭文旅新地標。
中山市罐頭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偉生透露,罐頭廠遺址的改造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于每一棟舊建筑都不一樣,需要根據特點獨立設計方案。
“我們邀請了畫師在園區創作涂鴉墻,設置了20多個打卡點,如‘南頭’創意字、‘夢想女孩’等大型墻繪,以及多個IP罐頭、鐵罐公仔和地中海風格場景。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具有標志性的可視化元素,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罐頭藝術花園。”蘇偉生說。
“周杰倫”墻繪。圖片來源于南頭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為了延續罐頭廠的記憶,中山罐頭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還設計了一個超大的可樂罐造型。這些元素都體現了對南頭文化的融入和傳承。
9米高的可樂罐。圖片來源于南頭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今年8月,廣利罐頭廠活化改造項目的一期工程——富南路供銷社文創街正式揭牌。文創街保留了富南路舊房屋特色,并融入現代化商業元素與前沿文化設施,以舊改“修舊如新”的方式,打造富含舊供銷社特色,集商、旅、文化于一體的多元化園街。
目前,文創街第一批商戶已陸續進駐,燒烤大師、健仔麻辣、罐頭廠炸串、海員酒樓、藤舍民宿、煲金珠奶茶連鎖店、7-11連鎖店等特色商鋪陸續開業。
牛浪漢牛雜店老板娘歐麗顏是東鳳人,在園區開餐飲店已有4個月。“這里環境和氛圍都很好,與普通的商業街有很大不同。”
7-Eleven是富南路文旅一條街首批進駐的商家之一,店長陳平輝表示文創街改造效果很有特色,氛圍也不錯,與普通街道和商業街相比,這里更有藝術氣息。隨著商家不斷入駐和園區不斷完善,他有信心未來人流會有大幅增長。
色彩明艷的墻繪。圖片來源于南頭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蘇偉生透露,園區約在明年三月份對外開放。隨著人流客流的注入,老廠區將翻開全新的發展篇章。
廣利罐頭廠老廠區見證了南頭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承載著南頭人的深厚感情。對南頭當地人而言,廠區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這一工業遺產的活化“出圈”,讓南頭的一抹“工業鄉愁”,以更貼合群眾的方式,得以妥善留存。
生產線變風景線
現代工廠成為文旅新景觀
廠區變景區,遺址成地標,生產線變風景線……堅硬粗獷的工廠,因旅游變得溫柔細膩。除了工業遺存改造,在中山,對于諸多工業企業而言,自家的生產體系、產品本身就是吸引客流的“秘方”。
火炬開發區是中山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科技創新的“火車頭”,也是中山工文旅融合的“先行軍”。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咀香園餅文化博覽館、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場、野山參文化博物館……在火炬開發區,購、吃、游、娛等消費需求,都能在工廠里得到滿足。
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
在國家3A景區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游客可以打卡廚邦“天下第一醬油瓶”,一站式游覽醬油文化廣場、醬油文化主展區實驗室、醬油生產線體驗中心、購物中心。在這里,源遠流長的中華三千年醬油文化以及南派醬油釀造工藝,從塵封的歷史中走來,變得鮮活。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有風味獨特的醬油冰淇淋,那一縷醬油的微咸和冰淇淋的甜味融合,將成為游客旅途中最特別的記憶。
在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可以沉浸式感受中華三千年醬油文化。
步入國家AAA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咀香園餅文化博覽館,首先迎面而來的,是撲鼻的誘人香氣。上萬平方米的博覽館,用場景再現、珍貴老物件展示、手工體驗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咀香園餅文化,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非遺制餅工藝,了解一枚杏仁餅的“前世今生”。
參觀、互動、科普、研學……位于火炬開發區宏業路12號的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場,運用獨特的空間手法,將巧克力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打造了一個沉浸式、主題化、一站式巧克力文化體驗樂園,讓人仿佛置身于甜蜜的童話世界。
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場
國內外各種老式縫紉機、老舊書籍刊物……在火炬開發區123工創園,這里珍藏有8萬多件藏品,滿眼的時尚風格墻繪,各色雕塑、露營體驗,傳統與現代交錯,古老與時尚共鳴,讓人目不暇接。
企業最好的廣告,就是吸引消費者到生產基地去走走看看,了解企業的產品和文化。工業旅游區別于傳統旅游,不僅具有旅游發展潛力,同時也能為工業發展帶來更高的關注度、創新性和增長點。
借助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的宣傳和展示窗口,美味鮮堅持扎根中山面向全國,多年來保持穩步發展的態勢,近三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持續向好,生產效益和品牌影響力逐年提升。
工文旅融合發展
撬動經濟增長“新流量”
“趁著周末休息帶朋友過來打卡,青玉立坊真的好出片!”近期,小紅書上關于港口鎮青玉立坊的搜索詞條不斷增多。當夜幕降臨,霓虹漸起,中山港口鎮青玉立坊依舊熱鬧不減:近百棵老齡榕樹分布在80年代復古街道,森林音樂廣場傳來曼妙歌聲,網紅咖啡店里的年輕人在落地窗前圍桌而坐,氣氛讓人身心得以放松。
港口鎮的青玉立坊,榕樹繁茂
青玉立坊是項目所在地,是20世紀80、90年代工廠員工宿舍區。借力港口鎮“工改”浪潮,青玉立坊以“產業+本土文化(或IP)+數字化營銷”的方式重生,打造“全媒體產教融合基地、輕文旅社區商業”新業態,成為年輕人游玩、創業、消費的新地標。
在小紅書上被青玉立坊的環境所吸引,“95后”青年鄧淑婷將自己微景觀盆栽工作室開在了這里。“在中山,很難能找到這樣一個生態環境好、建筑密度低又富有文藝氣息的戶外園區,這里年輕有活力的定位與氛圍‘擊中’了我。”鄧淑婷表示,將在青玉立坊打造一個“秘密花園”,開拓微景觀定制、園藝療法、農業研學等業務板塊,讓想放松心情的顧客獲得自然療愈。
港口鎮的青玉立坊,分布有眾多輕餐飲業態。
青玉立坊的活化,不僅用活了老廠區,也建立起了年輕人與城市鏈接的新紐帶。
依托良好的工業基礎,中山一方面借力“工改”,讓工業“老資源”活起來,由廢棄的工業遺址,轉化為文旅發展的新空間、年輕人創業的好去處;另一方面為現有企業樹立文旅IP,將企業生產工藝、產品內容,打造成研學游覽的新亮點。
工業和文旅的“雙向奔赴”,是傳播工業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更是推動工業和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創新途徑。
深中通道通車后,中山文旅市場迎來新機遇,不僅鄉村游熱了起來,工業游熱度也迅速攀升。火炬高新區亮眼的文旅成績單,就與工業旅游的“引流”能力密不可分。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火炬高新區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數約55萬人次,其中,工業旅游景區接待游客數超52萬人次,同比增長197%,總營業額超1794萬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54%。
挖掘工業旅游價值內涵,探索工業旅游創新途徑,中山正讓廠區變成令人向往的“詩與遠方”,打造“工廠即活態博物館、生產場景即旅游風景、品牌產物即旅游商品”的全新旅游發展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