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城關鎮葉嶺村丹參種植基地,剛栽植不久的萬畝丹參長勢喜人。
“畝均產量1500公斤,最高畝產2000公斤,一畝地凈利潤就有4000元。”董廣聚是嵩縣城關鎮葉嶺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在外經商的他作為鄉賢被“拽”回村,帶領群眾尋找致富的路子。
葉嶺村地勢連綿起伏、溝壑縱橫。經過考察,董廣聚把目光鎖定在了丹參上。“嵩縣有‘天然藥庫’之稱,這里種植的丹參品相好,丹參酮含量高。”董廣聚說。
說干就干。成立種植合作社、以每畝500元價格集中流轉土地種植丹參,與當地藥企簽訂保底價、雇傭農戶參與丹參種植和管護工作……三年時間,葉嶺村丹參種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北園、朱村、孟村、于溝、楊嶺等村種植丹參,形成20公里丹參產業帶,丹參蜂蜜、丹參茶、丹參藥膳等產品相繼問世。
為了進一步增強產業集聚效應,今年10月,嵩縣成立葉嶺片區萬畝丹參產業聯合黨委,把葉嶺村和周邊3個鄉鎮18個行政村近5萬畝土地進行整合,打造出全國最大的丹參種植基地,同時對接河南省科學院中原藥谷科創園提供技術支撐。
中原藥谷距離葉嶺村車程不過半小時。在那里,種植著丹參、柴胡、皂刺、連翹、山茱萸、黃精“六朵金花”。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王學兵是首批入駐“中原藥谷”的科研團隊帶頭人,他研究的方向是“六朵金花”非藥用部位的綜合開發與應用。王學兵說:“長久以來,我們只采收中藥材的入藥部位,非藥用部位大都丟棄了,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此外,中藥在提取、加工、炮制過程中有很多的邊角料也是可以利用起來的。我們的研究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中藥材資源的全資源利用率過低的現狀。”
像王學兵一樣的專家學者在中原藥谷還有不少。成立剛剛一年,中原藥谷已入駐16個院士專家團隊,建成7個創新中心、2個實驗室,發布29項研發成果,聯動輻射10個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2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
“我們希望在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推動傳統中藥材種植加工向生物醫藥產業轉型,打造道地藥材核心產區、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孵化基地、康養旅游產業高地,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中醫藥力量。”中原藥谷科創園負責人范毅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