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李后強教授近期在四川涼山調研座談交流時的發言(節選)。
西昌自古被稱為“月城”,是“嫦娥奔月”神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中秋節發源地之一,是中國人吃月餅習俗的發源地之一,是“月下老人”誕生地,更是我國“嫦娥號”月球探測器的首發地。有關文獻記載,西昌邛海可能是《山海經》中的“瑤池”,據說湖底還有“月牙船”殘骸。彝族民歌《我是月亮的女兒》就發源于涼山(美姑縣)。西昌“月城”來歷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司馬相如在公元前130年出使西夷時,據說曾在邛池(今邛海)邊寫下“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千古佳句,贊賞邛池的月亮。這段歷史記載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是西昌被稱為“月城”的最早史料記載。從科學角度來看,西昌地處攀西大裂谷腹地,四周有青山環繞,冬暖夏涼,天空晴朗,光照充足,能見度高,一年四季絕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看到月亮。特別是到了每月的農歷十五這一天,月亮特別明亮,夜深人靜的時候,甚至可以借助月光看書。在古代,人們常常在夜晚聚集在開闊的場地,仰望天空,欣賞月亮的美景。因此,西昌的月亮成為了當地的一大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昌的月亮逐漸成為了該地區的象征,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月城”。
西昌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發射場”,因為有海拔高、緯度低、晴天多、云霧少、無污染、空氣透明度高、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離赤道近以及風力度和溫濕度最佳等優越條件,成為中國探月工程的基地之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冕寧)是中國“嫦娥”系列衛星發射升空的地方,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等探測衛星,進一步鞏固了西昌作為“月城”的地位。
我多次建議,在邛海四周山上用太陽能、風能建造“人造月亮”,成為網紅點。在邛海邊,建造漢武帝、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塑像。在邛海里航行“月牙船”。把“月下老人”提升到比“圣誕老人”更高的地位,讓邛海、瀘山(蛙山)成為婚介、婚慶、婚紗照的首選點,成為“海(邛海)誓山(瀘山)盟”的地方。每年八月中秋節舉辦“世界月亮文化節”和月餅首發儀式,舉辦“嫦娥奔月”演藝和評選“新時代嫦娥”活動,邀請世界上熱愛月亮的人們參加月亮詩會、舞蹈、雜技、武術、音樂、文創等競賽活動,推動月亮產品、服裝、食品、餐飲、健身等“夜間經濟”發展。尤其是要舉辦月餅創作比賽,月亮服裝表演賽。每年中秋節是大節,每月農歷十五是小節,把西南農耕文化推向高潮。江西宜春已經舉辦了“月亮文化旅游節”18屆,因為明代文人寫了“明月山”。可以把月明山與月明城聯合,整體推進。
外國人崇拜太陽,中國人崇拜月亮。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月亮崇拜的國家,國外的文明史太短了,也很少有月亮情懷。中國人崇拜月亮,可以追溯到史前夏商時期,多地出土文物可證,比如山東大汶口就出土了多個墓葬陶器,刻劃著月亮的圖紋。
中國人重視太陽,但也敢抗拒太陽,絕不畏懼太陽。在中國的傳統神話中有六位太陽神,他們分別是:羲和、炎帝神農氏、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這些所謂的太陽神,根本就沒有名氣,普通中國人都不熟悉,都是個別專家挖掘出來的學術性太陽神。而外國的太陽神,都是家喻戶曉的名神,除了赫赫有名的“阿波羅”外,還有希臘的赫利俄斯、許佩利翁(在阿波羅之前),日本的天照,羅馬的福波斯或稱索爾,古印度的迦爾納,埃及的拉、阿蒙(朝日)、阿圖姆(暮日),北歐神話中的蘇爾,凱爾特神話的魯格,阿茲特克神話的托納提烏,赫梯神話的烏倫塞穆、希米格(又稱希吉姆)、伊斯塔奴斯、愛斯坦、楊倌、卡塔哈茲普利、阿麗娜七位太陽神,蘇美爾神話的烏圖,阿卡德神話的沙瑪什等等。國外的人們對于太陽神只能朝拜,不敢抗拒。國外也有月神,但較少且知名度不高。
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崇拜月亮。許多傳統習俗都是根據月亮的運動規律形成的,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和月亮有關的節日活動,比如中秋、重陽、臘八和除夕等。中國人不但喜歡月亮,形成了月神朝拜,而且還創作了一個嫦娥奔月的美麗故事,流傳至今。月亮里還有玉兔、吳剛、月宮、桂樹等。關于太陽的故事很少,更沒有哪個人敢于住在太陽里或者直視太陽。因為太陽正在發生核聚變反應,表面溫度達5500攝氏度,中心溫度有2000萬攝氏度,任何耐高溫材料都可以熔化。雖然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給地球供給了能量,但洪水、旱災、火災等也是太陽造成的。有個神話故事就是后羿射日,把10個太陽射下來了9個,還崇拜啥太陽?還有個夸父逐日的神話,也沒有好下場,本想把太陽摘下,因此與太陽賽跑,最后在途中渴死了,悲劇一幕。這就是古人崇拜月亮,不喜歡太陽的原因。在古蜀四川盆地,更沒有太陽崇拜的文化習俗,只有“蜀犬吠日”現象,但月亮崇拜卻是古老傳統,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月亮就是心中的天神,他們都是“月亮的兒女”,月神是最高信仰。在古羌中,祭月、拜月是大事。彝族、藏族、納西族等至今都保留了這個習俗,他們都是古羌的后裔。大禹也是古羌的后代,他創建了原始的三星堆古城,也建立了夏朝,這就是學術界所講的“蜀夏同源”,月亮崇拜應該發源于大禹。
中國人有崇尚和平、溫柔和喜歡含蓄的品質,這與月亮的優雅和純潔是一致的。自從有了文明,月亮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月亮的好處在于沒有熱度但有亮度,自始至終保持著柔和與親近,不帶來任何災難,給還沒有電燈的害怕黑夜的古人帶來光明,提供夜間活動的方便。同時,月亮還有形態變換,陰晴圓缺,明暗大小,甚至日月同輝,給人無限遐想與追問,由此產生詩情與憂愁。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溫度也是一樣的,但不同地方接受到的太陽的溫度完全不同,中國三亞與漠河的溫度就差異很大。相比熾熱無情的太陽,人們更喜歡溫柔神秘的月亮。按照古人的認知,月亮不僅能帶來神秘,還能帶來好運。
崇拜月神,源于古代中國人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中國的月亮神,又稱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月神被中國民間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幫助團圓。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請月神評理或訴衷腸。“月亮”與“媽媽”聯系起來,給人以美的遐想?!抖Y記·祭器》云:“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古人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月亮與婦女,都是陰性的代名詞。中國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據后人考證,女媧、女和、尚娥、嫦娥其實同為一人。后羿知道嫦娥奔月而去,悲痛欲絕,擺上香案,放上蜜食鮮果,遙祭愛妻。百姓們聞知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這就是中秋拜月的傳說來歷。
月神的傳說折射著母系社會的往古歲月的云煙,透視著尋找母親溫暖懷抱的文化主題。在詩的王國里,故鄉是母親的外延。中國的月神文化,以詩詞意境為靈魂,以文人之筆傳達千年不變的感懷,與中國山水畫一樣,含蓄、蘊籍、清逸、淡遠、寧靜、空靈、妙悟,沒有色彩的喧囂,而富于心靈的深遠。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對于月亮的崇拜,中國唐朝、宋朝時期達到了頂峰。從中國文學講,歌頌月亮的作品遠遠多于太陽,在百度上可見,與太陽有關的古詩只有寥寥幾首,但是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卻有數百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月亮的升起激蕩著遙遠的原始回響,在漫漫長夜里喚起跨越時空的親切慰藉?!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明”(杜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詩人如影隨行的鄉愁、舊夢重溫的情思,往往寄托于明月的傳遞?!懊髟聵歉咝莳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它是游子們的美好人生享受,傳達出詩人心中一言難盡的心愿,蕩漾著華夏民族特殊的審美共鳴。月亮作為一種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為士大夫逃離現實的人格化身與一種飄逸的風范?!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碑斒看蠓驓v經宦海波瀾,頓悟人生禪機之后,便一頭扎進月光的世界中,“抱明月而長終”,吟風嘯月就成為中國文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家好月圓,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心靈烙印。人們特別渴望“月圓”實現家庭或事業的圓滿。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書寫歌頌月亮的詩詞,是中國人的傳統。
因此,中國要提振“月亮文化”,西昌要大力發展“月亮文化產業”,舉辦“世界月亮文化節”,尤其是要重視“月光經濟”、“夜間經濟”及其文創產業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