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重慶江津、永川、潼南、大足等在內的重慶西部片區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承擔著推動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等重點改革任務。近年來,重慶西部片區以城鄉融合改革為牽引,推動產業協同、資源融通、城鄉共美,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面不斷取得實效。
挖掘農業新業態開拓鄉村發展新場景
城鄉融合,產業協同是基礎。江津區是重慶農業大區,盛產花椒、柑橘、水稻等農產品。近年來,江津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資源優勢,持續推動國家級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
江津是全國知名的青花椒產地,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椒香濃郁、麻味純正的花椒產業,全區椒農62萬多人,花椒年產量超過28萬噸。“以產業協同帶動農業增值,以工促農帶動鄉村發展。”江津區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吳寧介紹,江津在花椒主產區旁,科學規劃布局花椒加工冷鏈、商貿物流等各類平臺,推動了花椒產業增值、農民持續增收。
“廠前便是農產地,廠內就有加工區。”在江津區先鋒鎮,作為花椒加工龍頭企業,江津驕王農業開發公司一年花椒采購量6000多噸,企業還開發出花椒油等20多種加工產品,讓綠色農產品“變身”為優質消費品。
而同樣位于先鋒鎮的江津國際花椒城,占地300多畝,是西部地區最大的花椒、辣椒等火鍋食材、調味品一級批發市場。在這里,江津青花椒旺季一天交易額能達到500萬元,同時配套建設了花椒加工篩選、冷鏈物流綜合化服務設施。
“鮮花椒儲藏周期比較短,而通過凍庫保存、錯季銷售,平均售價能提高50%以上,農民收益自然增加。”江津國際花椒城品牌推廣負責人吳孟剛說。
吳寧告訴記者,在推動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中,江津區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建設花椒產業城、食品特色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示范園等功能性平臺,建成了集生產加工、觀光旅游、休閑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區,全區農產品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370億元。
依托城鄉產業協同,挖掘農業產業新業態、開拓鄉村發展新場景……在重慶潼南區,涪江畔的大佛壩片區有不少很受年輕人喜愛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通過持續培育,社會資本下鄉流轉農戶農房,創意性地改造成蔬菜咖啡、鄉村酒吧等經營新業態;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合作,發展涪江天街、幸福街花兒巷等消費新場景;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還牽頭運營了共享農場、蔬菜研學實踐基地等。
“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城鄉產業互動協同,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增值,農民持續增收。”潼南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資源融通激活城鄉發展潛能
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地、錢、人”等要素融通。近年來,重慶西部片區持續推動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暢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通道,在激活鄉村既有要素資源潛能的同時,力促城市人才、資金、技術入鄉更順暢。
在重慶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一個集稻谷種植、鄉村研學、農業科研于一體的“五彩稻田”農旅融合項目開業不久,迅速成為當地鄉村游“網紅”打卡點。
“過去,鄉村建設面臨規劃難、用地難。”該項目負責人說,“通過村規劃前置布局,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中供地,我們建起近3畝的水稻科普展館和旅游接待設施。游客在這里既能看又能玩,挖掘出農業的多元價值。”
依托農地相關改革,大足區累計盤活農村建設用地3200多畝,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升級,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蓬勃興起,大足石刻文創園內,雕塑藝術、工藝美術、數字文創等方興未艾;“如夢荷棠·山灣時光”景區里,花開十里,游人如織。
搭建更多促進城鄉要素融合的制度“基礎設施”,讓資本、技術下鄉更順暢,盤活更多鄉村資源。在重慶永川區,依托農村產權公共流轉交易平臺,已流轉承包地經營權2.09萬畝、林權0.36萬畝,推動了農業農村資源的盤活利用和持續增值。
南大街街道黃瓜山村是永川區城鄉融合示范村,這里基礎設施完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有基礎、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村黨委書記劉剛告訴記者,為了盤活農民閑置農房,村里按照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改革要求,引入社會資本,流轉農房使用權,發展起鄉村民宿項目,一套農房一年流轉費用有5000多元,增加了農民收入。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有序引導城市資本下鄉,黃瓜山村特色種植、鄉村民宿、餐飲接待等各類產業項目發展方興未艾,已累計吸引各類社會投資接近3億元。”劉剛說,城鄉資源要素緊密互動,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村民。在黃瓜山村,通過對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并配股到戶,村里2000多戶村民,戶戶都成了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分紅收益。
互聯互通實現城鄉共美
在重慶西部片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僅是產業協同、資源融通,更是要依托城鄉互嵌的空間格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共美,發展更加和諧。
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建設。在潼南區大佛街道前進村村民黃小明家,3層小樓通了自來水和天然氣,房前屋后的地塊還劃出了菜地和園地,既兼顧了農民生活需求,也起到了景觀美化的作用。
宜居建設不僅要實現單家獨戶美一點,更要有系統思維并整體規劃,通過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逐步補齊鄉村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實現美一片,這對于潼南這種鄉村居民居住相對零散的村情而言,更是必要。
大佛街道將沿涪江分布的前進、豐產、新生三個村作為統一的宜居片區進行打造,除了實行垃圾統一收運、供水提質保障之外,還對片區內20多戶農家老院子進行風貌維修改造。
“生活更宜居,交通要先行。為了讓鄉村內部道路更通暢、外聯道路更便捷,我們在片區內規劃了‘三縱四橫’路網,改擴建鄉村道路4公里、新建9公里,讓村民生產生活更方便。”大佛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城鄉公共服務一體統籌布局。位于長江邊的永川區朱沱鎮遠離城區。以前,這里的腎病患者做血液透析,每周要往返城區兩三次,一次來回就是100多公里。如今,鎮衛生院建起標準化血透室,配置了10臺機器,來自永川區人民醫院腎內科的副主任醫師高進下沉衛生院,為周邊患者提供服務。
“晚期腎病患者容易并發休克、心衰等癥狀,原來鄉鎮醫生缺乏經驗,往往不敢治療。”朱沱鎮衛生院負責人介紹,作為“縣聘鄉用”的下沉醫務人才,高進不僅在鎮衛生院臨床一線治療患者,還通過帶教、講座等方式,提升了科室的整體診療水平。
在永川,通過“區聘鎮用”醫務人員,推動了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鄉鎮、向農村延伸覆蓋,真正把“城鎮15分鐘、農村30分鐘”醫療服務圈做實了,使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擴面提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