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苗族民間都非常崇敬楓樹,源于千百年來種植楓樹衍生出一串奇特的植楓俗、護楓俗、祭楓俗等“楓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楓俗”其實是一道獨特的、寓意深遠的“楓景”,這些新老楓樹群是苗鄉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曾引起有關林業專家與苗俗學者們的密切關注。據悉,楓樹是一種極普通、極平凡的生態林樹種,它生命力極強,根系發達,樹形高大,病蟲害少,壽命長;它不擇土壤肥瘦,不管海拔高低,隨便把它栽植在哪里都能順利成林。
植楓俗
在歷史上苗族是個苦難深重、遷徙頻繁的民族,為了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為了躲避連年的戰亂與自然災害,苗族先輩們只好四處尋找安定的家園。在搬遷之前,苗族先民們要到屋旁的古楓樹下燃香點燭祭祀、向老楓樹舉行“告別”儀式后,然后由一老者挖幾株楓樹幼苗帶到新的居住地栽植。在解放前,城步境內凡是苗民聚居地都植有楓樹群,凡是有古楓群的村寨肯定是以苗民為主體的宜居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城步苗族自治縣林業部門在縣境內開展古樹勘查、登記和掛牌保護活動時,他們發現登記在冊的古松、古杉、古樟、紅豆杉、古楓等樹種中,古楓樹數占統計數的一半多。至今,長安營鄉長坪村的“水口”處仍保留有一片占地100余畝的人造古楓群,樹齡近千年的古楓有238株。省林科院專家實地勘察后高度稱贊;這是我國造林史上的奇跡!
據《城步地名志》載,境內以“楓”命名的地名有300余處(包括重復的地名)。如楓樹灣、楓木坪、楓樹包、楓木寨、楓木沖、楓門嶺、楓門隘、楓樹堡、楓木亭等。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血戰湘江后、從廣西資源翻過湖南界進入湖南省城步縣的第一個地名就叫“楓樹坳”。由此可見,古代的城步苗區到處都植有楓樹林。這些以“楓”命名的地名印證了城步苗民植楓、愛楓、崇楓的古俗,成為研究古代苗族先民植楓、愛楓、崇楓的重要依據。上世紀末,有幾個苗族老干部有意識地建議林業部門在退耕還林項目中大面積營造楓樹林,并列舉了營造楓樹林的多種好處,林業部門也認定楓樹是生態林中最易成林的樹種,欣然同意。于是,全縣在兩三年時間栽植楓幼林100多萬株,成活率達99%,林業部門驗收后,由政府按面積補貼造林款。如果說栽柳可以邀蟬、育花可以邀蝶、筑亭可以遨月的話,那么,植楓就可以遨景。如今,鶴立雞群的古楓群與連片的楓幼林基本連成一片,成為苗鄉一道亮麗而獨特的“楓景”,極為深遠的寓意只有幾個苗族老干部心中清楚。每年秋末冬初時節,新老楓林“楓情”萬種,風吹楓葉如晚霞,色彩斑斕似畫圖,令游人陶醉,若開車從新老楓林中穿過,乘客與司機常產生一種“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沖動感。
護楓俗
苗族民間在保護古杉、古松、古樟等古樹中有一種獨特的方法:為了防備盜賊偷伐古樹,他們在古樹的胸圍以下釘進無數巨型鐵釘或鐵耙齒,使盜賊奈何不得。而保護古楓卻不準釘鐵釘或釘鐵耙齒,村寨里專門有老年人常年在古楓樹枝上懸掛冥錢。冥錢若被風吹走或被雨水淋濕,立即有人補掛上,因此,古楓樹上常年飄揚有白花花的紙錢。那些企圖盜伐古楓者見樹上掛滿冥錢,想起“舉頭三尺有神靈”的古訓,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懼怕被神靈懲罰的恐懼感,不敢下手盜伐古楓樹,這種護樹方法也十分有效。苗民在自家祖墳山周圍也栽植有楓樹,據說墳山里完整的楓樹林能護佑子孫,若楓樹遭到砍伐或破壞,墳主的后代就會有大災小難。因此,常有仇家故意到某戶的墳山破壞楓樹林,墳山的戶主發現后會挺身而出進行制止或全族民眾“群起而攻之”。在解放前的“清明”節期間,常有苗民為保護墳山的楓樹林常發生爭執,甚至群體械斗。
森林是人類生活的搖籃,也是動物賴以生存的樂園,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它,前人栽植的古楓是萬萬不能砍伐的,甚至連折枝、削皮、刨根都不允許,否則,不但受到全寨人的咒罵,還會受到楓樹神的嚴厲懲罰。某處苗寨的“水口”處曾保留有30余株古楓,幾百年來沒有人敢砍伐它。1958年“大躍進”期間,一股砍古樹燒木炭土法煉鋼鐵的歪風刮到苗山,一名戴姓青年為了當“積極分子”圖表揚,拿起斧子砍古楓樹燒木炭,他的行為遭到全寨老人的反對。他不信邪,堅持要砍,斷斷續續砍了3天才將其中一棵古楓砍倒,古楓樹倒在附近的田中成為永久不腐的“千年肥”,占去稻田30%的面積,使這塊水田每年減產三分之一,因而被全村人咒罵。古楓被砍倒后,他不久就病倒了,一年后久病不愈身亡,被埋進亂葬崗;其妻遠嫁他鄉,兩個小孩大者夭折,小者患怪病,經當時的公社衛生院全力搶救治愈后卻變成啞巴,雖然長大成人,卻成為“五保戶”(20年前去世)。當地老年人們都說,這是砍伐古楓樹的報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砍古楓的青年人不但家破人亡、而且斷了香火?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古楓樹神對他的懲罰?誰也解釋不清楚。老人們以此例教訓晚輩,從此方圓百里再也無人敢砍古楓樹了。
祭楓俗
古時城步苗區大多數村寨都由當地鄉賢指定一株樹齡最長、長勢最好的古楓為“神樹”。苗民給孩子取名時必須先告知楓樹神,或認古楓樹為干爹,用四方形小紅紙寫上“長命富貴、易養成人;楓神保佑:取名某某”貼在古楓樹上,燃香點燭,殺雞祭祀,祀求楓樹神護佑。小兒常有不明原因的夜哭不寧,在求醫求藥無效時,家長請人用四方紅紙寫上“天皇皇、地皇皇,吾家有個夜哭郎,拜請楓神永護佑,一覺睡到大天光,從此不再吵爹娘。天皇地皇人皇皇,佑吾兒郎永安祥”的吉語貼在楓樹上,然后燃香點燭、燒冥錢祭祀,據說十分靈驗。苗區的梅山神壇有半數安置在古楓樹下,獵人進山打獵前,必須到楓樹下恭請梅山神相助,打獵歸來在此酬謝梅山神;捕魚撈蝦者若看見附近有古楓,必須遙對古楓作揖,請楓樹神保佑捕撈豐收;肩棚放鴨者朝古楓作揖后,鴨群聽使喚,狐貍野貓不會來搗亂。正月舞龍獅燈,出燈前要將神龍、神獅舞到古楓下祭祀;出遠門經商求財求學者,必須朝古楓最先抽葉的方向出行,途中才吉利。楓樹神又是村寨的“守護神”,苗民們堅信:多一個神比少一個神有好處,有些村寨的土地廟、城隍廟往往設置在距古楓樹不遠處,意寓讓多方神靈共同護佑村寨的安寧。苗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與楓樹有關聯,從而增添了祭祀古楓的神秘性。
苗族民間流行的植楓、護楓、祭楓古俗其實是為了隱祭暗祀本民族的英雄始祖蚩尤,這是一種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方式。蚩尤是歷史上的戰神,涿鹿血戰的悲壯故事流傳了5000余年。《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有宋山者,有木生焉,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郭璞注:“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其械,化為楓樹也。”故苗族民間視楓樹為蚩尤的化身。蚩尤被殺后,戰敗的苗軍紛紛向大西南方向遷徙,他們不管在哪里定居,都采用植楓、護楓、祭楓的方式來懷念本民族的英雄和祖先,這是流行最廣、寓意最深的紀念方式。有些地方在宗教節日必演蚩尤戲,苗族先民用文藝形式把蚩尤作戰時的英勇形象再現文藝舞臺,鼓勵后代反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現。有些地方在古楓樹旁立蚩尤廟,逢年過節經常祭祀。蚩尤不僅為苗族人民所崇敬,歷代帝王也非常敬仰他。《龍魚河圖》載:“蚩尤歿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逐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臣服。”說明黃帝不僅在軍事上崇拜蚩尤,在道義上也敬佩蚩尤,常借蚩尤余威以治天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下令負責主持祭祀之官在長安立廟祭祀蚩尤,感謝蚩尤在天之靈幫助自己統一六國。漢高祖劉邦在其家鄉沛縣立廟祭祀蚩尤,“殺牲以血涂抹旗鼓慶功”。由此可見,從黃帝起,周武王、秦始皇、漢高祖等赫赫有名的歷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戰神而立廟祭祀,那么苗族民間以植楓、護楓、祭楓的方式紀念本民族的祖先與英雄,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如果我們撥去宗教迷信這層外衣,這些植楓俗、護楓俗與祭楓俗其實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特殊手段。
歷史事件因時間的推移往往演變成民俗或產生民間傳說。民俗是一本史書,是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是情感的寄托;傳說故事是歷史事件的藝術記錄,是藝術化的歷史,是文化的記憶。苗族民間保存的“楓俗”文化能流傳數千年,是因為楓樹上“刻印”有遠古時期涿鹿血戰后世代苗民蒙受數千年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及多種苦難的史實。
形式多樣、妙趣橫生的“楓俗”使城步苗族地區成為“楓景”獨美的旅游景區。(楊盛科系城步苗族自治縣地方志辦公室退休干部:湖南省苗學會員,邵陽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