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兩廊”中,重大科創平臺正在發展的“新天地”向上而攀;“產業區塊線”里,未來產業正在廣闊的“新空間”向新而行。全新藍圖之上,合肥正全速奔向“高能未來”。
合肥濱湖科學城
緊扣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的合肥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透過國務院最新批復的《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合肥這座城市的“向新力”正澎湃涌動,激活著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科技創新
2024年12月29日,首屆《中國科技創新盛典》在央視播出,深空探測、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合肥造”元素閃耀亮相。一場全國層面的“科技春晚”,超高“合肥含量”,盡顯合肥科創魅力。
然而重溫合肥的“成長史”,科技創新并非“天賦異稟”的眷顧,而是“志在千里”的堅持。
從中國科大師生享受安徽省第一條“溫暖專線”到打造未來大科學城鑄造“國之重器”、服務“國之大者”。合肥,總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科技創新。
珍視并延續著合肥的這份優勢與堅持,在全新的《規劃》中,合肥把創新擺在首要位置,凸顯合肥城市特質,立足合肥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進一步優化了空間資源配置,提高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水平。
在科大硅谷,合肥集全市之力,出臺專項政策,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打造著一片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高科技產業的“高產田”,努力建設極具活力、引領未來、享譽世界的“創新之谷”。
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介紹,截至2024年9月底,科大硅谷已累計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6000家,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6萬名。在《規劃》的保障下,蓬勃的創新創業將獲得更大的空間。
圍繞“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規劃》提出,合肥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基石,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創新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努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創新要素聚集地、成果交易和轉化地,以科技創新筑牢強國之基。
重大科創平臺留足發展“新天地”
用舍得的氣魄、精細的謀劃、精美的設計,把最優的空間、最美的區域留給創新發展。
《規劃》中,將全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間資源,布局在濱湖科學城、G60科創走廊和江淮運河(引江濟淮工程)生態創新走廊,保障“一城兩廊”科技創新空間格局,引導創新空間與生態空間有機融合。同時,高起點規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和科大硅谷,組成的“兩心一谷”,為重大科創平臺建設預留出了空間。
在備受關注的“一城兩廊”的科創空間格局中,濱湖科學城、G60科創走廊、引江濟淮創新走廊將迎來怎樣的發展空間?
濱湖科學城將作為合肥科技創新的主戰場,集中發展原始創新。濱湖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濱湖科學城正加快推進未來大科學城建設,已經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3個大科學裝置,正在加快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堆裝置(BEST)、合肥先進光源和雷電防護試驗設施。駱崗公園已成為新技術先試先用的“超級場景應用地”。
G60科創走廊則發揮“科技創新的高速通道”的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合肥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合肥實體化運營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聯盟,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和九城市市場對接,推動高??萍汲晒贕60科創走廊落地轉化,G60科創走廊產業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先進技術推進應用中心、科大硅谷組成的“兩心一谷”,也串聯起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的鏈條。
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硬件工程師崔云龍表示,“這樣的空間布局有助于我們在科技創新中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我們也更有信心利用好這一優勢,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根據《規劃》,合肥還將打造功能復合、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空間。依托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新站高新區等產業園區和重要產業基地,建設創新功能集聚區,促進創新功能與城市功能互動。結合城市更新和工業用地轉型,為小微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規模適宜、形式多樣的成長空間。營造“有溫度、有活力、促交流”的文創空間,提升文化設施的數量和品質,塑造合柴1972文創街區、園博園等文創空間。
建設新興產業集聚的產業名城
科技創新爆發出的巨大驅動力,也在推動產業空間布局的更迭與優化。根據《規劃》,合肥將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空間布局,支撐建設“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
合肥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鞏固延伸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積極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延鏈。全面增強產業創新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快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建設新興產業集聚的產業名城。
強化先進制造業空間保障方面,合肥將優化傳統優勢產業空間布局,有序引導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等園區內的傳統優勢產業向外圍產業新城轉移。圍繞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保障,預留合肥培育未來產業的發展空間。結合高等級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建設,增加生產性服務業空間供給。
在合肥都市圈空間協同中,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先在都市圈內其他地區及輻射地區建立分支機構,引導都市圈內其他城市龍頭企業在合肥設立研發中心;支持區縣結對合作、園區共建、毗鄰地區合作和產業廊道建設,有序引導合肥部分制造業向周邊轉移;加強都市圈產業集群培育的空間支撐,共建“產業鏈上的都市圈”等。
目前,合肥通過與都市圈兄弟城市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合六經濟走廊、合淮產業走廊等,加速產業轉移。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合肥都市圈內通過產業承接、優勢互補,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匯聚了江淮、奇瑞、蔚來、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等整車企業和1200余家零部件企業。
為了保障產業發展的空間,合肥借鑒了上海、廣州、蘇州、寧波等地的成功經驗,在本次最新的總體規劃中首次劃定了“產業區塊線”,通過促進用地的集聚與轉型相結合的方式,優化全市的產業用地布局,不僅有利于解決“工業圍城”的問題,還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如今,全國50%的新能源叉車、20%的液晶顯示屏、10%的新能源汽車、8%的光伏組件來自“合肥制造”。而在量子科技、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未來產業中,合肥也持續搶占賽道,記者從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獲悉,合肥量子科技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合肥商業航天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合肥新型儲能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合肥生物制造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
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布局下,未來的合肥,更多科創、產業地標將拔地而起,城市一路向新而行、動能澎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