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更加積極’的內涵。第一,提高赤字率。第二,擴大債務規模。第三,保障重點支出。第四,提高資金效益。”1月1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作出上述表示。
廖岷分析,2025年,財政部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主要體現在“力度、效率、時機”三個方面,我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未來可期:在力度上,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加強逆周期調節,為穩經濟保駕護航。在效率上,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在時機上,做到主動靠前發力,增強政策前瞻性和針對性。
2025年,我國財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確、非常積極的,充分考慮了加大逆周期調節的需要,同時充分考慮了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下一步,財政部將進一步細化完善財政政策措施,靠前抓好落實,能早則早,盡早發揮政策效果。廖岷強調,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國財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工具,財政部將密切跟蹤國際國內形勢,適時進行科學設計和動態調整,梯次拿出政策“后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財政部加力落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
2024年,我國財政運行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趨勢總體轉好。二是收支平衡目標可以實現。三是重點保障有力。廖岷介紹,2024年,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力落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動經濟回穩向好和社會大局穩定。一是財政運行總體平穩,預算執行情況較好。收入方面,2024年9月份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宏觀經濟回穩,財政收入增速當月實現轉正,9月、10月、11月逐月向好。支出方面,財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保持支出強度,重點領域支出都得到了較好地保障,總體看全年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二是政策精準發力,支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促進消費方面,在落實好支持縣域商業建設等已有擴內需政策的基礎上,下半年專門安排了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特別是加大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力度,讓“真金白銀”直達消費者。三是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緩釋償債壓力,增強發展動能。為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攬子化債方案,合計安排12萬億元政策資金,不少地方反映政策很及時,身上的擔子輕了、干勁更足了。
2024年,財政部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主要包括四項: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二是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三是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四是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廖岷特別強調,培育新動能方面,財政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平穩轉換。隨著化債工作系統性、整體性推進,地方資金鏈條進一步暢通,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實現了從以往的“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并重”轉變。
支持培育更多更新的消費產業和消費場景
當前,在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問題的時候,擴大內需是一個熱點詞。廖岷認為,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2025年財政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力度來支持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平衡與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舉。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消費和投資的消費潛力都很大,能夠轉化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動能。在消費方面,財政部將堅持多措并舉,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第一,消費是就業和收入的函數,促進消費可以推動宏觀經濟回穩向好。多渠道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來增強實際消費能力,這就是逆周期宏觀調控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支持進一步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覆蓋范圍,優化補貼的申報流程、健全回收利用的體系,引導撬動更多老百姓需要的大宗消費,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實惠。第三,我國消費潛力是多元化的,用好財稅政策,積極支持養老服務業、文化旅游等一些新的產業發展,支持改善相關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根據消費習慣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調整,支持培育更多更新的消費產業和消費場景。第四,深入開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推進實施新一輪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提升行動,擴大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示范范圍,降低物流成本,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實惠。
在直接出臺政策支持消費的同時,堅持支持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這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培育新的產業和消費場景,進而帶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從根本上促進總消費,釋放內需潛力。具體而言,就是要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資金,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投資力度,提高投資效益。除了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使用以外,還會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合理安排投向和重點。在執行中將按照程序合理安排債券發行,加快資金預算下達,及時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更多銀行信貸和社會投資,推動經濟大盤回穩。
財政部建立專項債券管理新機制
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增加6萬億元債務置換議案,財政部會同有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動落地見效。一方面,搶抓時間、迅速落實,盡早發揮政策功效。另外一個方面,加強管理、壓實責任,嚴防政策執行走偏。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表示,目前,置換政策“松綁減負”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各地置換債務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有的地方還超過2.5個百分點,還本付息壓力大幅度減輕;有的地方優先置換即將到期的公開市場債券和“非標”、涉眾債務,區域金融環境顯著改善。同時,置換政策的實施給地方騰挪出更多支持內需的空間,地方資金鏈條進一步暢通,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增強發展后勁。下一步,財政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實施“后半篇”文章。一是持續加大對地方的指導力度,推動扎實落實置換工作要求。二是加強債券資金全流程、全鏈條監管,確保合規使用。三是堅定不移嚴防新增隱性債務,推動隱性債務“清倉見底”。
政府債務管理是財政工作的關鍵內容,也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王建凡介紹,近年來,財政部會同有關方面不斷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優化政府債務結構。一方面,科學安排財政赤字規模,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降低地方利息負擔,增強地方財政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合理擴大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項目資本金的領域、規模和比例,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決策部署,2024年1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提出了7方面16項具體舉措,支持地方政府進一步用好專項債券,更好發揮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的積極作用,標志著專項債券管理新機制的建立。”王建凡表示。
一是投向領域實行“新清單”,由原來實行的“正面清單”管理調整為“負面清單”管理。二是用作項目資本金領域增加了“新范圍”,從原來的17個行業增加到22個,范圍和規模占比擴大了。三是項目審核實行“新模式”,開展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就是要賦予地方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提高債券資金發行使用進度和配置效率,壓實地方的主體責任,防范法定債務風險。四是拓寬專項債券償還“新來源”,允許地方在專項收入和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外,依法分年安排財政補助資金以及調度其他項目專項收入、項目單位資金、政府性基金等收入。五是“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即專項債券資金全部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嚴防資金擠占挪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