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海關總署13日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中國外貿經受住多重挑戰,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全年進出口情況。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認為,2024年,我國外貿既有量的合理增長,又有質的有效提升,是“貨真價實”的高質量發展,海關監管進出口貨物達到了56.03億噸,進出境運輸工具3991.7萬輛次。
海關是我國外貿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參與者、促進者。王令浚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2024年,我國8838萬份報關單中的最后一份是一批從深圳發往日本的翻譯耳機,雖然這批貨物價款不高,但卻為202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負責人林少濱表示,下一步,海關將進一步牢牢把握“穩”的大局,充分激發“進”的力量。
在“穩”的方面,加力抓好已有政策措施的落實和跟蹤問效,聚焦企業的痛點、難點、堵點,適時推出更多更有針對性的穩外貿措施。在“進”的方面,繼續全面深化海關改革,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出臺新一輪支持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舉措,推出海關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監管辦法,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食產品檢驗準入三年專項行動,持續為我國外貿這艘巨輪揚帆遠航輸送不竭動力。
實現了總量、增量、質量“三量”齊升
2024年,我國外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現了總量、增量、質量“三量”齊升。從總量看,我國外貿連續跨過42、43兩個萬億級大關,全年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從增量看,我國外貿增長規模達到了2.1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外貿總量。從質量看,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技術產品增勢良好,自主品牌出口創歷史新高,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蓬勃發展。“目前看,我國外貿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較快的。”王令浚表示。
2024年,我國外貿順利實現質升量穩的目標,根本保證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審時度勢及時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穩定外貿促增長的“組合拳”。王令浚介紹,海關總署始終牢記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出臺并實施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通關便利的16條措施和海關支持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新時代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上百項,擴大政策組合效應。部署在20個城市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口岸營商環境。深化海關監管制度創新,全力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自貿試驗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創新發展,以高水平開放助推高質量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進行了明確部署。林少濱認為,2024年,我國外貿巨輪乘風破浪,離不開政策提供的強勁推力。從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若干措施等增量政策的及時推出,到各項存量政策疊加持續發力,政策紅利效應不斷釋放,為外貿“發動機”強勁運行注入高質量“政策燃料”。海關總署前期出臺了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通關便利16條措施,目的就是形成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合力。為出臺16條措施,海關總署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進工廠、上車間,聽企業的訴求,問企業的難處,力求政策措施能夠疏通企業的痛點、難點、堵點。
總的來說,海關總署圍繞以下“三個新”發力。一是培育新業態。主要是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模式,拓展保稅維修、保稅再制造等“保稅+”新業態,大力支持邊民互市貿易健康規范發展,進一步拓增量,做大外貿總盤子。二是塑造新優勢。優化進口貨物通關模式改革,重點保障能礦產品和農食產品的進口,進一步便利汽車等產品擴大出口,讓這些在我國外貿總量中占比靠前的貨物更好更快地進出,將節省的時間和成本轉化為進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穩住外貿基本盤。三是激發新活力。進一步拉長高級認證企業(AEO)便利措施清單,優先安排快速通關、優先檢查等AEO專屬福利。擴大主動披露政策的適用范圍,幫助企業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千方百計幫助外貿企業提能力、穩預期。
我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2024年,面對潮水般的人流、物流,海關總署始終牢記守國門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責,用智慧海關構筑起現代化監管制度的堤壩,把各類疫情疫病、違禁品、不合格商品都攔截在國門之外,牢牢守住安全底線、監管紅線,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王令浚認為,高質高量才是高質量,缺一不可。從量來說,202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增長5%,規模比“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增加了11.63萬億元,增量已經是“十三五”期間五年增量的1.5倍。世界貿易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和進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14.5%和10.5%,同比分別提升0.3和0.1個百分點,我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從質來說,我國外貿主要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特點:一是結構更優。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24年機電產品出口增長了8.7%,占出口總值比重提升了0.9個百分點,達到了59.4%,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增長超過四成。進口產品持續多元有效供給,機電產品進口增長7.3%,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了5%,其中能礦產品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口比重提升0.3個百分點。
二是“新”意更足。2024年我國新產品、新業態品牌不斷涌現,外貿含“新”量不斷上升,更多高科技屬性新產品加速出海,電動汽車、3D打印機、工業機器人出口分別實現了13.1%、32.8%、45.2%的增長。跨境電商新業態全年進出口達到了2.63萬億元,比2020年多了1萬億元。自主品牌圈粉無數,占我國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到了21.8%,國貨潮牌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國風”。
三是主體更強。2024年,我國有進出口記錄的經營主體達到了70萬家,數量再創新高。2024年中國海關在深圳承辦了第六屆全球“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大會,越來越多外貿企業乘勢而上,擁有了AEO這一塊全球通行的“金字招牌”。截至2024年底,我國AEO企業數量達6338家,比2023年底增加了612家。
四是伙伴更多。我國貿易伙伴遍天下,2024年我國對聯合國統計分組中幾乎全部國家和地區都有進出口記錄,其中出口和進口伙伴分別比2023年增加了1個和4個,對160多個伙伴實現進出口增長。
通關便利化措施“優、簡、快”
通關便利化是外貿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促進外貿穩增長的主要助力。林少濱分析,便利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錢。通關每快一分鐘、每省一分錢,就是為外貿企業發展增一份力、加一把勁。一直以來,海關總署堅持“企業有所呼、海關有所應”,持續推進海關監管服務創新,努力打造安全、便利、高效的通關環境,通關便利化措施概括起來是“優、簡、快”三個字。“優”就是優流程、優服務。持續優化進出口貨物通關模式改革,推行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助力企業進出口跑出“加速度”。例如,在廣東省推行“組合港”(“一港通”)便利通關模式,優化海關通關和港口調撥等多個環節的銜接流程,實現途經樞紐港和支線港間轉運的進出口貨物全年不間斷流轉和全天候直裝,進口主要環節從11個減少到8個,出口主要環節從14個減少到10個,據測算,貨物平均堆存期由原來的5-7天縮短到2天以內,對于低風險的合規貨物來說從申報到放行,可以實現全程網上操作,基本實現了讀秒通關。
“簡”就是簡單證、簡手續。海關總署積極推動大幅精簡進出口環節需要驗核監管證書,并基本實現了網上驗核。結合“高效辦成一件事”做了一些改革,比如青島海關把涉稅化驗和涉檢化驗合二為一,提高進口燃料油的通關時效,儲油罐的周轉能力提升30%以上。同時,不斷簡化業務辦理方式,企業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做到通關“一站式”辦理。近期,取消了跨境電商海外倉備案手續,企業只需完成報關單位備案和跨境電商企業備案,就立即可直接開展業務。總而言之,爭取能簡就簡、應簡盡簡,目的就是讓企業通關簡便再簡便。
“快”就是作業快、檢查快。通關便不便利說到底就是看通關快不快。海關總署通過智慧海關試點“遠程屬地查檢”改革,通過視頻連線“千里眼”實施遠程查檢,可以讓單票查檢作業時間壓縮90%。推行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可壓縮企業通關時間80%。對進口大宗礦產品以及原油等實施“智慧檢驗檢疫”“先放后檢”等改革試點,例如湛江海關對進口鐵礦石實施“智慧檢驗檢疫”模式,每批貨物通關時間減少15個小時,需要企業配合的作業量減少95%以上;在烏魯木齊、蘭州海關開展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目的地檢驗試點,通關時間由原來的150-200小時縮短到30小時以內。“促進通關便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海關總署將繼續組織推進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準備出臺專門的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政策措施,讓外貿企業通關更加省時、省錢、省心、省力。”林少濱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