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未來10年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并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1月14日,“2025年IT趨勢”發布會在京舉辦,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白潤軒表示,從2025年到2035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預計將從3985億元增長至1729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6%。在“十五五”創新應用發展期,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從2026年的4862億元增長到2030年的1000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9.8%。
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得益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協同發力。中央政府通過制定宏觀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和推動跨區域合作,為AI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則根據各自區域特點,出臺針對性措施,吸引人才和資本,加速AI技術的應用落地。
從區域維度,人工智能產業區域格局穩固,京滬保持引領態勢。回顧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區域格局將繼續保持以華東、華北和中南地區為主導的態勢。這些地區的經濟基礎雄厚,傳統企業智能化升級的需求旺盛,為AI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人工智能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在2024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在無人駕駛領域,吸引了眾多頭部企業的關注。
從投融資維度看,AI領域投融資“馬太效應”明顯,國有資本的參與度顯著增加。2024年,AI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領域之一。盡管國內AI行業的融資總金額有所增加,但融資事件的數量卻出現了同比下降的趨勢,這反映出投資者在選擇項目時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性。資本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投資者更加傾向于那些已經證明其市場潛力和技術實力的熱點賽道和高成熟度賽道。
展望2025年,白潤軒表示,全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路徑繼續分化,美國聚焦技術創新,歐洲則強調規范制定,中國深耕市場需求。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拓展,AI將在更多領域實現落地,推動產業規模的快速提升。
“從行業滲透率角度,人工智能(AI)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和引發的變革呈現出三個清晰的生態位,智能駕駛和具身智能處于AI應用的第一梯隊,這兩個領域對AI技術具有緊密需求和強伴生性,顯示出強關聯。”白潤軒進一步解釋道,智能駕駛作為AI技術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到2025年,城區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將跨越“嘗鮮者”階段,進入“早期消費者”的市場,新車滲透率有望達到12%。特斯拉、Waymo等企業的持續投入,以及傳統汽車制造商推出的氫電混合系統新車型,加速了智能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具身智能的未來將在“一腦多形”和“一機多用”方向實現創新突破。這意味著未來的具身智能系統將能夠適應多種形態,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并且能夠在不同的任務中靈活切換,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效率。這種靈活性和多功能性將極大地推動具身智能在工業、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放大機器人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作用,重構智能工廠的縱向管理體系,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霍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