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特文特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工藝,能在室溫下制造出晶體結構高度有序的半導體材料。他們表示,通過精準控制這種半導體材料的晶體結構,大幅降低了內部納米級缺陷的數量,可顯著提升光電子學效率,進而促進新型太陽能電池和電子產品的發展。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合成》雜志。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自然·合成學》雜志
這種新材料屬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家族。這類材料因能高效吸收太陽光,而被廣泛應用于發光二極管、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等設備中。然而,迄今研制出的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大多是晶體結構無序材料。材料中的分子會朝向多個不同的方向,并擁有不同的結構。對于創建高效可靠的設備而言,擁有完美有序晶體結構至關重要。但要制造出高度有序的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則需要較高的加工溫度,這無疑是一大挑戰。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脈沖激光,在室溫下逐層構建出了這種新材料。新材料可在300多天內保持性能穩定,為太陽能電池板和先進電子產品等應用帶來了巨大潛力。這項創新成果不僅有助于科學家們開發出更環保、更具成本效益的技術,也為材料領域的新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