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2月4日上午,農歷正月初七,正值乙巳蛇年春節,剛剛立春的嵩岳大地乍暖還寒,而嵩山腳下的河南省登封市嵩御山莊內卻暖意融融。2025“楊嶺鬧閣”新春研討會暨《楊嶺鬧閣春秋記》贈書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辦。50多位領導、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楊嶺鬧閣的傳承與發展,暢所欲言,建言獻策。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我國最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夏民族的精神家園,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擁有獨特的地位。
被譽為天中古城的登封,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在長達數千年的薪火相傳和發展中,勤勞而淳樸的登封人民創作了極為豐富、具有當地特色、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存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了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目前,登封擁有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在河南省的縣(市)中首屈一指,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
楊嶺鬧閣作為登封民間藝術的杰出代表和范例,距今已有32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為呈現更好視覺效果,河南省級非遺項目楊嶺鬧閣代表性傳承人楊超凡別出心裁,將“鬧閣”表演人數由原來的“三路”發展為“九路”,即9個大人頭頂9個小孩。演出時,大人小孩化裝成不同人物,大人腳踩鼓點,扭動全身,走“一”字、“二”字、“8”字、“0”字或交錯走“人”字等隊形,頭上的小孩則演唱各種民間小調。演出時,還會在表演人員的腳下燃放鞭炮,讓表演者在煙霧中穿行,給觀眾如飛般的感覺。
“楊超凡自籌資金,不計報酬,四處奔波,多方協調,組織楊嶺鬧閣團隊排練、演出,讓楊嶺鬧閣走出登封,走向全國,登上央視春晚、央視村晚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了楊嶺鬧閣,為傳承和弘揚楊嶺鬧閣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學習。”在場領導、專家、學者對楊超凡的辛勤付出和取得成績予以肯定和贊揚。
“我們楊嶺村,是河南省級非遺項目楊嶺鬧閣的發源地,優秀傳承人楊超凡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這種精神,不僅是我們楊嶺村的驕傲,也是我們河南的驕傲!”楊嶺村黨支部書記楊海超說。
此次楊超凡編著的《楊嶺鬧閣春秋記》一書共分為四個篇章:一、民間社火,歷久彌新;二、群策群力,盛世出彩;三、嵩岳奇葩,媒體聚焦;四、鬧閣鄉人,情說鬧閣。
“《楊嶺鬧閣春秋記》詳盡梳理了鬧閣從清初起源、民國興盛到當代轉型的脈絡,收錄了近百位傳承人口述史、表演技法圖解及珍貴老照片。可以說,既是對非遺項目楊嶺鬧閣”傳承成果的總結,也吹響了新時代非遺創新發展的號角。”回顧《楊嶺鬧閣春秋記》一書的編寫過程,作為傳承性代表人楊超凡心潮澎湃,有著無比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鄭州市文聯副主席楚彥凱。
“《楊嶺鬧閣春秋記》不僅是一部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匯、一冊踐行文化自信的宣言書,更是一曲鼓舞非遺傳承的動員令。濃縮了楊嶺鬧閣的前世今生、古往今來、臺前幕后,有力地詮釋了民間文藝的旺盛生命力,只要堅持干下去,新時代的楊嶺鬧閣一定會不斷攀高登峰。”鄭州市文聯副主席楚彥凱感悟頗多。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新時代,如何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嶺鬧閣的賡續傳承工作?
登封市非遺文化專家組組長、嵩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呂宏軍。
“受社會發展變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楊嶺鬧閣和其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由于無法得到明顯的利益回報,盡管近年來在傳承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賡續傳承中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傳承人才斷檔、資金短缺、演出市場不穩定等問題,都制約著楊嶺鬧閣的發展。”登封市非遺文化專家組組長、嵩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呂宏軍,對楊嶺鬧閣的傳承和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度分析后建議,根據楊嶺鬧閣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特點,緊跟時代潮流,融入現代審美元素,進行創意開發,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品牌。
向新而行,非遺楊嶺鬧閣的創新活化一直在路上。
河南省級非遺項目楊嶺鬧閣代表性傳承人、《楊嶺鬧閣春秋記》一書的編著人楊超凡。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下一步,我會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楊嶺鬧閣的傳承工作,向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邁進,使之根脈相續、永葆活力。”已逾70歲的楊超凡寶刀不老,信心滿滿。
奮進更知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此次研討會及贈書儀式的舉辦,為楊嶺鬧閣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楊嶺鬧閣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歐陽文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