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 王珊珊
合創汽車成為2025年倒下的第一家造車新勢力。
1月11日,廣汽集團(2238.HK)公告稱,作為合創汽車的股東,廣汽集團正在按照出資比例提供專項借款2380萬元以解決合創汽車員工安置問題,與此同時,旗下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埃安”)將接管合創汽車產品的售后服務工作。作為股東之一的廣汽集團,需要提供借款用于支付員工賠償等。
2024年6月被爆出“欠薪停工”,經過掙扎求生后,合創汽車被股東宣判了結局。最終還是倒在了新能源汽車市場決賽的前夜。
“現在倒下的這些企業,有產業補貼停滯后帶來的‘后遺癥’影響,根本原因還是本身產品競爭力有限,資本故事講不下去。2025年,預計還會出現類似情況,汽車行業也會加速整合。”自動駕駛從業人士李杰表示。
合創汽車成為2025年倒下的第一家造車新勢力,汽車行業淘汰賽開始。
造車燒了55億元
合創汽車作為兩大勢力相結合的產物,產品設計思路、功能設置、智能與制造的結合、內部經營管理、營銷模式都需要磨合與驗證。從合創汽車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其未能體現兩大品牌各自的優勢。
2014年11月,蔚來創始人李斌以創新的定位和獨特的戰略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并成立了蔚來公司,此后蔚來成為最早達成年銷量破萬門檻的新勢力,李斌成為造車新勢力初期第一人,從銷量到估值全面領先其他競爭對手。這也為蔚來與傳統車企合作打下基礎。
合創汽車成立于2017年底,由廣汽集團與蔚來合作,成立廣汽蔚來(合創汽車前身),規劃總投資12.8億元,廣汽集團和蔚來分別持股45%和55%。為激勵合創汽車團隊,有10%是留給合創汽車核心團隊的。因為是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雙向加持,加上兩大股東的名氣,所以廣汽蔚來成立之初時便備受矚目。
2018年4月,廣汽蔚來正式成立,注冊資本5億元,這是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的一次聯合嘗試,廣汽集團主要負責整車研發和生產,蔚來提供智能網聯技術和能源支撐體系。雙方承諾,將整合資源讓廣汽蔚來從“產業、資源、技術、用戶”多元維度進行創新,打造合創全新的出行生態圈。
與此同時,蔚來還與長安汽車組建了合資品牌長安蔚來。廣汽集團和長安汽車兩大傳統車企與蔚來合作的目的很明確,借助蔚來之手快速布局高端新能源市場。
實際上,彼時,蔚來尚處于起步階段,且至今都沒有正實現盈利,還需要靠融資續命。在這樣的情況下,蔚來汽車分散精力做合資品牌,被業內人士認為有熱度缺“錢景”。
2020年時,廣汽蔚來首款車型合創007上市,定位純電SUV,官方指導價25.98萬元,純電續航500公里,業內人士表示,該車綜合競爭力一般,又存在定價過高的問題,當年銷量僅千輛左右,首戰失利。當時,新能源汽車政策退坡,疊加資本市場情緒短暫低迷,蔚來汽車資金鏈變得緊繃,無法為廣汽蔚來和長安蔚來兩大合資品牌提供更多人力、物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面對廣汽蔚來首次試水失敗,當時的長安蔚來又無太多實質性進展,2020年后,蔚來汽車相繼退出長安蔚來和廣汽蔚來。
2021年廣汽集團引入了新股東——珠江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江投管”),珠江投資的實控人為地產公司合生創展創始人朱孟依的大兒子朱一航。2021年初,珠江投管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珠投智能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珠投”)作為戰略投資者增資約19.23億元,成為最大股東。廣汽集團通過子公司廣汽埃安增資約4.82億元。隨后廣汽蔚來更名為合創汽車。2025年1月的股權結構顯示,合創汽車共有五大股東,其中廣東珠投持股68.56%,廣汽集團直接間接合計持股25%,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大股東。珠江投管聚焦地產行業,無法給予公司戰略資源支持,合創汽車的發展主要依賴廣汽集團。然而,廣汽集團將高端化押注在“親兒子”埃安品牌上。合創汽車處境尷尬。2025年1月14日,合創汽車的股東結構顯示,合創汽車共有五大股東,其中廣東珠投持股68.56%,廣汽集團直接間接合計持股25%,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大股東。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朱一航實控的廣東珠江投資自2021年以來先后增資了40.32億元。與此同時,廣汽集團(包括廣汽埃安)增資了13.8億元。合創汽車的注冊資本為55億元。這55億元,在業內并不算多。雷軍于2024年跨年直播中表示,自小米集團2021年3月官宣造車后,總投入接近300億元,研發投入已超過130億元。2024年,交付超過13萬輛。汽車之家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上市,截至2024年12月底,合創汽車共銷售了43760輛車,其中僅有2022年和2023年的銷量過萬,分別為19621輛和15980輛,均未突破2萬輛規模。
朱一航最后一次增資合創汽車是在2023年2月,工商注冊信息顯示,當時增資了22.8億元。在這之后,合創汽車再無公開的增資或者融資消息。中國汽車網的數據顯示,合創汽車銷量自2023年4月沖頂每月銷售4546輛后,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暴跌,直至2024年爆出“欠薪”時銷量更是一落千丈,接近2021年合創汽車大股東廣東珠江投資進入之前的狀況,即每個月銷量不足千輛。
另一邊,朱一航是游戲愛好者,即使他不再繼續往合創汽車“砸錢”,卻仍在加碼游戲行業。據中手游公告顯示,僅2024年,他便三次增資港股游戲公司中手游(00302.HK),涉及金額超過2億港元,持股比例達9.97%。
李杰表示,因為汽車有較長的產業鏈,也是一個高單價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決策鏈比較長,品牌知名度、創新性、耐用性以及售后服務等,都是消費者需要考慮的因素。國內一批造車新勢力,有的從傳統行業,有的從互聯網行業,或者其他行業轉過來,掌握了其中的某一兩項獨特技術,但整體戰略表現不足,難以讓消費者動心。一窩蜂地上,必然會帶來洗牌重整的行業現象。汽車這類商品,不是單純掌握了比如供應鏈優勢、營銷渠道優勢,或者關鍵技術優勢等就可以,他需要的是集成創新,需要極強的統籌能力。這一點上,國際的科技巨頭,不僅具備有從零到一的創新能力,還具備極強的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現在倒下的這些企業,有產業補貼停滯后帶來的“后遺癥”,但更多的是本身優勢有限,資本故事講不下去。2025年,預計還會出現類似情況,行業也會加速整合。
吳濤也坦言,合創汽車是老牌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相結合的產物,是老牌車企向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的期望,也是造車新勢力力圖快速提高產品設計、制造能力的期待。它的倒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整體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全面競爭時代,各大勢力都在加速跑馬圈地,壓縮了新品牌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其次,合創汽車作為兩大勢力相結合的產物,產品設計思路、功能設置、智能與制造的結合、內部經營管理、營銷模式都需要磨合與驗證。從合創汽車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其未能體現兩大品牌各自的優勢。可以推測要么是內部管理存在分歧,要么是雙方都有所保留,故此沒能快速走上發展的道路;最后,隨著車市競爭的加劇,兩大合資方主體業務均遇到了發展阻力,出于收縮業務戰線的原因,優先停止了合作業務。
2025汽車行業淘汰賽開始
造車新勢力的強力介入,加速了老牌車企向新能源、智能化的轉變,推動了新能源、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迭代,促進了智能化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的結合,未來汽車行業將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臺穩定發展。
堅持了6年多之后,合創汽車最終還是被股東放棄。
合創汽車于2024年11月進行大面積裁員時被曝拖欠員工賠償金,并引發前員工在社交媒體發帖表示不滿。更早之前,2024年6月,有合創汽車的前員工在網上發帖稱被拖欠工資。
本次廣汽集團發布公告,證實相關消息。公告中提到,2024年1月以來,合創汽車出現嚴重經營困難,陸續出現拖欠員工工資,無力維持正常售后服務的情況。
廣汽集團表示,其將按股比(合計持股25%)提供專項用于支付合創汽車員工工資及經濟補償金的借款約2380萬元。與此同時,廣汽埃安受托承接合創汽車產品售后服務業務,并根據10年售后服務期限測算,由合創汽車股東各方按股比提供不超過1.74億元借款,專項用于合創汽車產品售后服務。廣汽集團提供的合創汽車的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其總資產53.0億元,總負債則為49.2億元;營收為6.1億元,虧損則是11.3億元。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目前,國內市場在售的新能源品牌還有51個,其中過半品牌月銷量低于3000輛。隨著新能源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車企淘汰賽也在持續加速。
天眼查顯示,近日,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汽車”)被桐鄉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約545.52萬元。而在2024年12月5日,該公司已被桐鄉市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911萬余元。兩次被執行僅相隔一個多月,共計1456.57萬元。
而2024年12月6日剛剛上任哪吒汽車CEO一職的方運舟則在近期兩次被下達限制消費令。最近一次的限制消費令發布時間為2025年1月10日,申請人為東風延鋒汽車座艙系統有限公司,該企業為上市公司東風科技的子公司。
在哪吒汽車2024年下半年傳出一系列負面消息后,方運舟代替張勇接任CEO。方運舟上任后發布公司全員信,表示哪吒汽車將實施六大改革舉措,立足國內進行全球化擴張。
咸陽鑫盛達汽車總經理吳濤表示,隨著整車銷售競爭的加劇,整體銷量排名靠后,銷售服務網絡表現不佳的車企都將被收購或退出市場。受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造車新勢力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受到了擠壓,這將加速造車新勢力的洗牌進程,洗牌之后將產生一個較高的市場進入門檻,留存下來的品牌將在各自的定位方向上持續發展。2025年汽車行業將會保持競爭的態勢,隨著行業發展空間和時間的進一步壓縮,新品牌售后服務的劣勢將會進一步展現、放大;整車銷量將進一步向有規模的企業集中,大批新品牌將加速退出市場。
深圳東風環境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雙表示,新能源的市場占有率,未來會突破到60%-70%,但這個新能源汽車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只有純電車,還包括其它清潔能源。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各大車企,都基于自己的產品類型在調整產品戰略。比如理想沿用增程式發動機做新能源電車,小鵬在飛行汽車上做了很大的創新,吉利、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渠道布局上已經走的很遠了。
“汽車制造行業目前處于行業內部存量競爭階段,整體上比亞迪一枝獨秀,自主品牌穩中有升,合資品牌降幅明顯,造車新勢力漲跌不一。造車新勢力的強力介入,加速了老牌車企向新能源、智能化的轉變,推動了新能源、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迭代,促進了智能化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的結合,未來汽車行業將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臺穩定發展。”吳濤表示。
截至發稿,合創汽車并未對此采訪回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