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巨頭霍尼韋爾對外宣布,其董事會已完成由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偉茂一年前啟動的全面業務組合評估,決定將自動化與航空航天技術業務完全分拆。
再加上早些時候已經宣布的先進材料業務拆分計劃,現霍尼韋爾公司將被一分為三,相互獨立發展。
根據該聲明,霍尼韋爾自動化與航空航天業務的分拆預計將在2026年下半年完成,先進材料業務的分拆將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完成。
創立于1885年的霍尼韋爾最先以制造溫控器起家,目前業務單元分為智能建筑集團、航空航天集團、智能工業科技集團、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
在目前各項業務的占比中,為波音等民航公司生產發動機和駕駛艙系統的航空航天板塊占2024年霍尼韋爾總銷售額的40.2%,智能工業科技、智能建筑和能源與可持續板塊的銷售額分別占比26%,17%和16.7%。
中國工業報了解到,霍尼韋爾的拆分計劃,與背后的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的推進有關。所謂激進投資者,是指通過大量購買某公司股票,進而推動該公司的某種改革,甚至直接干預決策的投資者。埃利奧特在2024年11月宣布已經持有霍尼韋爾50億美元的股份,成為霍尼韋爾的最大活躍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埃利奧特以激進投資者的身份第一次干預被投企業的決策,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改革就是出自埃利奧特的推動;也是埃利奧特,不久前要求咖啡巨頭星巴克重新審視其中國區業務,星巴克隨后便發表聲明,不排除在中國業務引入合作者。
工業領域巨頭不再保持多元化策略,而是拆分后獨立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在霍尼韋爾之前,通用電氣就是先例。
從2023年起,通用電氣醫療設備業務、航空航天業務和能源業務先后獨立上市。分拆之后,三個獨立公司的市值總和遠遠超出分拆之前。
2024年,霍尼韋爾銷售總額384.98億美元(約合28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埃利奧特顯然對這一數字還不夠滿意,通用電氣分拆的成功,自然刺激了霍尼韋爾背后股東的求變之心。多元化企業的分拆在工業領域近年來頗為流行,除通用電氣外,東芝、強生和杜邦也在其列。專注在單一領域,才能取得快速發展,已是行業共識。但霍尼韋爾拆分后的表現是否能超過從前,尚需檢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