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牌星巴克披露了截至2024年12月29日的前三個月,即2025財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報告。該季度,星巴克公司全球總收入為93.98億美元,同比下降0.29%;歸母凈利潤為7.81億美元,同比下滑23.8%。
星巴克全球CEO布萊恩?尼科爾上任后,對公司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主張“重返星巴克”計劃,取消“價格戰”,取消北美市場的買一送一、五折等優惠……這份改革后的成績單并不樂觀:此季度,星巴克在美國地區整體營收同比下滑了1%。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市場表現則更令人憂。從2023年以來的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星巴克中國的交易量在2023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增幅分別達到48%、21%,但進入2024年以來,交易量連續4個季度同比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星巴克降低了價格,將大多數單品價格壓低在不超過25元,在外賣平臺上更是推出了19.9一杯的活動之后,所迎來的結果:降價伊始,交易量增長明顯,但此后便不再被市場買賬。
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國的營業收入為7.44億美元,同比上漲1%。由于各種優惠活動產生的降價,可比同店銷售額下降了6%,整體交易量也下滑了2%。降價沒能為星巴克帶來交易量的上升,反而遭遇了客單價和交易量的雙雙下跌。
星巴克正在求變,以提振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2024年末,有消息稱星巴克正在探索中國業務的多種選擇,不排除出售業務股份的可能性。事后星巴克發言人回應稱:星巴克致力于中國區業務的發展和合作伙伴關系的維護,正在努力尋找最佳的發展道路,包括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似乎清晰地傳遞了信號:星巴克中國的經營模式和資本架構,不排除發生變化。
隨后便迎來了人事方面的變化:2025年1月,星巴克中國區董事長王靜瑛退休,中國業務目前由首席執行官劉文娟主管;此外,此前在極越汽車用戶發展部門供職的楊振,開始擔任首席增長官(Chief Grow Officer),這是2024年12月新設置的職位。
星巴克應對不及的,是中國咖啡市場的變化。2024年底,中國區門店數量較上一季度增長了不到90家;而中國本地品牌瑞幸,在2024年新增門店超過7200家,庫迪咖啡在2024年新增門店也超過了3500家。
星巴克一直打造“第三空間”的概念,對咖啡店環境的裝潢和布置十分在意,試圖為消費者提供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又一個舒適空間,即“第三空間”。然而,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更看中咖啡本身,外賣業務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第三空間”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與星巴克相比,庫迪、瑞幸等品牌的門店擴張成本更低,大多數門店沒有獨立店面,只占據酒店大堂或寫字樓入口處的一個位置,再加上幾把椅子和桌子,就構成了一個門店,其擴張速度自然遠高于星巴克。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對中國工業報表示,星巴克與瑞幸庫迪等其他品牌,對應的仍是不同的需求,“如果你想請我一邊喝咖啡一邊坐一坐,星巴克是首選;如果只是午休時請同事喝一杯,瑞幸和庫迪自然更有性價比。”朱丹蓬認為,星巴克曾經一家獨大,是因為咖啡市場的多樣性尚未顯現,當塔腰部的需求多了一些時,塔尖的銷量自然有所減少。“星巴克的課題不是追趕庫迪和瑞幸,而是要搞差異化競爭。”朱丹蓬說。
這也意味著,與競爭對手完全對標,搞“互聯網咖啡”,并不是星巴克應當追求的。
中國市場的難題,留給了新一代管理層,星巴克中國的變局,或許即將發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