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隨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我國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引領作用已有所減弱,目前正在組織開展對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修訂研究工作,已在實施情況評估、人體健康影響和標準限值修訂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2月24日,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李天威介紹,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于2012年修訂發布、2016年全面實施。其中PM2.5年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對應了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的第一階段過渡期目標,也就是最初級目標。
記者了解到,標準實施以來,為我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向好“雙贏”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與2015年相比,202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63%,汽車保有量增長了111%,但是PM2.5濃度卻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68%;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數量達到252個,比2015年增加了138%。
李天威表示,從保護健康來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研究結果,PM2.5仍然是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大氣污染物。PM2.5年均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將上升8%。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全球空氣質量指南》,把PM2.5年均濃度指導值從10微克/立方米收嚴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護人體的健康。
從目標引領來看,2024年,我國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其中,近半數達標城市PM2.5濃度還高于2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是“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來的2035年目標。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這部分城市,特別是已經達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引領作用已經明顯減弱。
從國際比較來看,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值是5微克/立方米,我國的二級標準是35微克/立方米,標準限值比美國的9微克/立方米、歐盟的10微克/立方米、日本的15微克/立方米都要高得多,只比印度和埃及要嚴。
“為此,生態環境部于2022年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在實施情況評估、人體健康影響和標準限值修訂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李天威說。
李天威表示,下一步,將重點關注對健康影響最大的PM2.5和PM10等大氣污染物,不僅修訂主要污染物的標準限值,還將同步修訂配套的監測、評價等技術規范,更好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管理水平。要對標“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綜合考慮我國的發展階段、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設定標準限值。
“既不盲目跟風國際最嚴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會搞大氣污染治理‘休克療法’。”李天威表示,將堅持穩中求進、蹄疾步穩,讓地方跳一跳夠得著,達標所需的資金、技術、方法手段循序漸進能跟上,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