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業旅游作為一類新興的文旅項目,開始逐漸獲得青睞。截至2024年底,我國先后公布兩批共122家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六批共232家國家級工業遺產,10家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工業旅游的模式正在從傳統的工業遺址游轉向現代工業旅游,即以運營中的工廠、企業、工程等為主要吸引物,開展參觀、游覽、體驗、購物等活動的旅游形式。工業旅游不但豐富了旅游內容的品類,彌補了各地傳統文化和自然生態稟賦的不平衡,也為我國強化工業品牌、促進內需消費增添新的動力。
工業旅游不僅是文旅市場的重要“拼圖”,還能夠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積累的硬實力,通過文化與體驗轉化為軟實力,成為講好當代中國發展故事的獨特手段。進一步推動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還需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工業旅游需提升產品自身質量。歷史上,工業旅游發軔于法國等工業強國,是工業品牌成熟的附加產品。工業旅游可以促進產品品牌文化的塑造,其基礎是產品本身為市場所認可。因而,工業旅游是新質生產力的附加結果,不能本末倒置。蘇格蘭高地威士忌遠銷全球,首先得益于品質和口感的獨特,全球消費者與原產地跨越萬里聯系起來,并在合適的契機下促成到訪,完成從產品消費到旅游體驗的閉環。
其次,工業旅游也離不開運營的作用,在今天尤其要重視“產銷者”體驗。當代旅游已經逐漸從純觀光式活動演變為體驗式消費活動,工業旅游有機會創造性地產出兼具生產與消費的“產銷者”體驗。游客不僅僅是消費者,也有機會親身參與產品創作設計和制作,從而收獲更立體豐富的體驗。例如,東莞作為動漫衍生品、潮玩產品的重要生產地,通過潮玩動漫產業周、潮玩線路等,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親身參與潮玩的設計創作與生產制造,豐富了對潮玩產品的認知,也在無形中更加認可其潮玩制造中心、“潮級工廠”的地位。
工業旅游還可以營造出獨特的視覺體驗,甚至能夠延伸到影視化應用。社交媒體時代,視覺內容的制作與分享,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渠道,更是文旅消費的核心需求。通過社交短視頻“種草”工業旅游,親身來到現場體驗并且制作視覺內容,再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內容分享,這已成為大多數旅行者的旅游習慣。圍繞這一邏輯,工業旅游的產品設計,從景觀、場館,到空間、色彩、符號,再到產品和體驗過程,都要為視覺內容的可傳播性提供素材和便利,要營造奇觀和差異特色,主動設計傳播元素、記憶點。除此之外,工業旅游也要充分重視影視化應用。例如,寧夏石炭井煤礦小鎮在煤炭資源枯竭后逐漸荒廢,但近年來成功轉型為影視拍攝基地,《山海情》《萬里歸途》《風中的火焰》等多部作品來此地拍攝取景,成為工業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最后,工業旅游還應重視IP運營,借此強化與人的聯結,提升情感體驗。產品IP以及衍生IP的打造,能夠在傳統的產品與消費者關系之外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結。與此同時,工業旅游的內容不僅僅是產品以及技術,也包括工業活動中形成的社群、文化、傳統等。工廠職工、運營者、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都能夠成為建立游客情感連接的一部分。與工廠社群的交流,就是和工廠、品牌建立情感聯系的過程。比如,北京首鋼園區聘請原廠職工為游客進行講解,他們不僅熟知工業流程和遺址歷史,講解中也透露著對廠區光榮傳統的自豪,從而使游客也從中受到感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