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聞育旻
2月26日,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大漲4.47%,這是自2025年2月以來,中國科技股持續走強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自2025年2月以來,科技股集中的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加速上漲。指數已較2025年1月的低位上漲超過40%,2025年2月以來不到一個月時間累計漲幅就高達26.04%。
與此同時,伴隨著科技股指的飛漲,市場上開始火熱談論關于中國科技“十巨頭”(Terrific10)的話題,甚至有投資人將所謂中國科技“十巨頭”和美國科技“七姐妹”(Magnificent7,即蘋果、微軟、谷歌、特斯拉、Meta、英偉達和亞馬遜七家科技龍頭企業)進行了對標,直言中國科技“十巨頭”未來大有后來居上、取而代之之勢。
2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會議強調,國資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強化科技創新,聚焦關鍵領域加快掌握“根技術”,堅定攻關大模型,積極參與開放生態建設,推動產生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加速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會議還要求,要著力強化中央企業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支撐,在編制企業“十五五”規劃中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重點,打造更多科技領軍企業,孵化培育一批初創企業。這一會議的召開及部署,助推了市場關于政府將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的正面猜測。
3月初,全國兩會即將召開,“自主創新”、“科技突圍"近年來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在中美科技公司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今年兩會預計將有更多、更廣泛的科技創新話題討論。
中國科技“十巨頭”概念問世
承載市場高度期待
因為中國AI初創公司DeepSeek的突破,促使全球投資者重新評估中國科技公司的價值。最近幾周,中國的科技股股價一直飆升。
近期,阿里巴巴、中芯國際、騰訊、比亞迪等公司港股股價接連創下新高。香港恒生科技指數也創下近兩年多以來新高,自年初以來累計漲幅約30%,領跑全球資本市場指數表現。
以港股市場為例,恒生金融分類指數今年2月以來上漲10.05%,年內累計上漲10.87%;恒生地產分類指數今年2月以來僅上漲9.48%,年內累計僅上漲7.53%,均遠遜于同期恒生科技指數的表現。
據媒體報道,伴隨著股價的上漲,國際投行也密集上調了相關公司的目標價。其中,摩根大通將比亞迪股份的目標價從475港元/股大幅上調至600港元/股,該行還將阿里巴巴的美股目標價從125美元/股大幅上調至170美元/股;高盛則將阿里巴巴目標價從114港元/股上調至156港元/股;花旗將聯想集團目標價從11.5港元/股上調至14.3港元/股。
在此背景下,WisdomTree資產管理公司股票策略負責人JeffWeniger本月早些時候在X發帖率先提出中國科技“十巨頭”的概念,并列舉中國科技“十巨頭”包括:中國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京東,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比亞迪,中國科技集團小米,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網易、百度、美團,以及中國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
據報道,JeffWeniger同時直言道,“(美股)‘七姐妹’正在給中國‘十巨頭’讓位。在過去幾個月以來,硅谷巨頭們表現平平,但中國股票卻在持續上漲。我稱它們為‘十巨頭’,未來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媒體援引海通證券2月18日的報告指出,中國科技巨頭正待“出閣”。宏觀層面看,我國在技術、人力和政策支持已具備發展科技的基礎;從股市層面看,當前,我國科技企業在政策面、資金面、市場環境等方面均具備有利條件,當前市場正處在熊牛轉換中,產業趨勢向上的科技或成主線。中國股市中,AI應用、半導體制造、高端裝備等領域有望涌現科技巨頭。
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合伙人于喆對中國工業報表示,2023年,美國七大科技股股價暴漲,貢獻了納斯達克100指數80%以上漲幅,但2024年以來股價走勢趨弱。美國科技股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增長可能趨緩。近期,美股科技股出現短期獲利回吐,部分資金流入中概股,但整體格局仍然是美股科技公司占主導。所謂中國科技“十巨頭”概念的出現,充分體現了美國資本和美國科技“七姐妹”的危機感。
近年來,中國在資本市場、科技產業的政策調整(如支持半導體、自主創新等)增強了國際投行對中國科技股的信心。于喆認為,“如果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可能會推動部分資金流向估值較低的新興市場,而中國市場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于喆進一步分析指出,中國的工業制造業體系更加完整,相對于美國,整體制造成本仍處于低位,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此外,美國自身工業制造業空心化問題嚴重,如果重建,至少需要5到10年時間,才有可能重新完成工業化,而中國無疑具備時間優勢。再次,中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性優勢,有望通過上下同心、萬眾一心突破美國的科技和經濟封鎖,中國科技“十巨頭”在耐心資本的扶持下,未來很有可能達到比肩美國科技“七姐妹”的實力。
與美科技巨頭尚存差距
取代之說仍需冷靜
相對于多數分析人士對中國科技“十巨頭”短期增長勢頭的看好,更多人對所謂中國科技“十巨頭”趕超、取代美國科技“七姐妹”之說更顯冷靜和理性。
于喆對中國工業報表示,客觀地說,中國科技“十巨頭”雖然形成挑戰,但目前距取代美國科技“七姐妹”還有一定距離。
“單從市值來說,美股科技‘七姐妹’市值最低也是1萬億美元以上,而中國科技‘十巨頭’,以阿里巴巴為例,其港股市值是2.47萬億港幣(約3175.185億美元)。僅僅從市值體量上比較,還存在相當明顯的差距。”于喆談到。
于喆說,美股和中國科技股可能會出現“此消彼長”的輪動行情,但長期仍要看各自創新力。全球資本確實在調整科技投資賽道,但不會簡單地從美股轉向中概股,而是更關注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領域。中國科技股的反彈趨勢有望持續,但仍面臨技術突破和市場信心的問題,核心要看創新能力是否提升。“AI加芯片加新能源等于未來10年全球科技投資重點,如果中國科技企業能在這些領域實現突破,將真正改變全球資本流向。”
既然中國科技股距離美股科技“七姐妹”尚有差距,是否最近的股價屬于題材炒作?短暫的股價暴漲過后,科技“十巨頭”的概念是否終將歸于平寂?
中國工業報發現,若單純從估值等角度來看,中國科技股仍處于歷史上“不貴”的區間。根據Wind統計口徑,縱向對比來看,截至2月26日,恒生科技指數滾動市盈率約為24倍,仍低于歷史中位數(約35倍)和歷史平均值(約34倍);橫向對比來看,恒生科技指數滾動市盈率仍明顯低于納斯達克指數,目前納斯達克指數市盈率仍超過40倍。
從估值(市盈率,TTM)的角度分析,在美股科技“七姐妹”中,除了谷歌與Meta的估值低于30倍外,其余5家科技巨頭的估值均在30倍以上。其中,蘋果估值38.8倍、微軟估值32倍、英偉達估值49倍、特斯拉估值138倍以及亞馬遜估值37倍。而截至2月25日,騰訊的估值為23.50倍,阿里的估值為19.01倍。與海外科技巨頭的估值相比,騰訊阿里的估值明顯低于美股科技七巨頭的估值水平。
競爭何時“攻守易位”?
中國彎道超車并非異想天開
一方面是冉冉升起的中國科技“十巨頭”,另一方面是看似固若金湯的美國科技“七姐妹”。資本市場的變化可能就在瞬息之間,中美之間的科技巨頭競爭態勢什么時候能出現“攻守易位”之勢,專業人士也給出了分析。
成都某科創企業首席財務官沈鵬對中國工業報表示,中美雙方的商業模式并沒有根本性的不同。美國科技公司主要依靠技術平臺和全球化構建其商業模式,如微軟云計算、蘋果軟硬件結合、谷歌搜索和廣告生態等。受地緣政治和貿易爭端的影響,中國科技“十巨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是做好內循環、練好“內功”并降本增效的機遇。中國科技公司更傾向于平臺閉環和國內消費市場,如阿里、騰訊通過電商和社交廣告變現,美團、字節等強調本地服務。從盈利模式的角度看,美企的科技“七姐妹”盈利模式更偏向高毛利的云計算,而中國企業仍更多依賴消費互聯網、電商廣告,毛利率相對較低。
沈鵬還分析稱,從創新模式上來說,中美公司之間確實存在較大不同。美國科技企業的創新更偏向“底層技術突破”,如英偉達的GPU、谷歌的AI(TPU)、蘋果的芯片加生態閉環,這些都是高壁壘技術。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更偏向“應用場景優化”,如華為的5G、字節跳動的算法、電商直播模式等,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這兩者之間并無誰更優秀之說,畢竟研發和應用都非常重要,相比之下,依托中國大市場、更下沉接地氣的中國科技公司未來增長空間更被投資人看好。
來源:攝圖網
于喆也分析指出,美國科技企業本質是全球化公司,如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在全球市場占據主導地位,Meta和英偉達的產品遍布世界。面對美國逆全球化的戰略操作,中國科技企業面臨更多政治和市場壁壘,如TikTok在美國受打壓、華為5G遭封鎖,但仍有部分企業(如字節、美的、比亞迪)在全球市場上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未來,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國科技“十巨頭”有望在中東、非洲乃至中東歐地區都找到突破口。
“一些先前技術‘卡脖子’領域,如美國企業掌握高端芯片、操作系統、AI框架等核心技術方面,中國科技企業在這些領域正在飛速追趕,如摩爾線程、華為、寒武紀等在芯片上的突破。”于喆強調。
“在半導體,云計算、量子計算、新能源科技、機器人、智能制造、空天科技、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方面,中國科技企業都可能形成強力的競爭,但決勝的關鍵在于顛覆性技術形成的范式轉移,”于喆說,其中,最重要的范式轉移即為量子計算。目前,谷歌、IBM、微軟已投入量子計算,美國領先但仍在早期階段。中國科技公司如科大訊飛、華為、阿里達摩院等在量子計算領域已有初步突破。如果能在量子霸權領域實現領先,將可能改變全球科技格局。
沈鵬也補充指出,最近中央召開的民營經濟座談會明確表示要穩定政策預期、優化營商環境,這對于科技巨頭而言,意味著更加透明和可預測的政策環境,能夠減少不確定性。
會議強調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對市場的明確表態,旨在提振民營企業信心,特別是在科技和制造業領域具有很大價值。另外,座談會再次強調了“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科技企業將成為政策支持的重點。未來,政策資源要向“硬科技”傾斜,鼓勵科技企業承擔國家級科技突破任務,特別是AI、芯片、新能源是未來10年科技企業競爭的主戰場。科技企業需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硬科技+產業數字化”模式,適應政策紅利。這意味著,中國科技巨頭的角色正在改變——從過去的平臺經濟、消費互聯網,轉向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力量。
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科技股的投資者向中國工業報透露,中國科技“十巨頭”和美國科技“七姐妹”,雖然從市值到營收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差距也是增長潛力。這個概念沒有出現前,這些公司也極具增長空間。相信通過政府政策扶持,同時發揮自身優勢,中國科技企業能夠在科技競爭中不掉隊。中國的科技發展如今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看到多數創新成果都是中美兩國科技企業引領。相信再過幾十年的時間,中國科技“十巨頭”實現與美國科技“七姐妹”的平起平坐,甚至彎道超車,也不是夢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