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耿鵬飛
當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暴雨中精準識別路面坑洼時,當福建的服裝廠憑借供應鏈數據將交貨周期縮短三分之二時,這些場景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密碼——公共數據。
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正式上線。這不僅意味著政府部門首次系統性整合萬億級數據資產,更標志著數據要素從“沉睡的礦產”向“流通的石油”轉化的關鍵一躍。
在這場靜默的產業革命中,誰將搶占數據要素市場的制高點?傳統制造業又如何借助公共數據資源實現“數字突圍”?答案,正藏在國家平臺的制度設計與產業實踐中。
政策護航,構建平臺建設基石
公共數據,是指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其規模占到數據資源總量的80%。據麥肯錫計算,開放公共信息和共享數據每年可釋放超過20萬億元人民幣的價值。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3年我國數據經濟貢獻度達到2.05%,一、二、三產業數據經濟貢獻度分別為1.01%、1.96%、2.43%,數據驅動經濟增長能力逐步顯現。
“推動數據價值化,公共數據要先行一步,真正把公共數據資源供出來、用起來。”2月18日,國家數據局副局長陳榮輝在國家數據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全國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情況。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公開印發《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實施規范(試行)》《關于建立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構建起以相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為核心的“1+3”政策體系。這一體系明晰了公共數據資源市場化配置、增值化利用的政策依據、實施路徑和管理要求。
其中,《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要構建全國一體化公共數據資源登記體系。登記機構執行全國統一要求,按行政層級和屬地原則,提供規范化、標準化、便利化登記服務。直接持有或管理公共數據資源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需對納入授權運營的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對未納入授權運營范圍的數據資源,以及利用被授權數據資源加工形成的數據產品和服務鼓勵登記。
“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是支撐全國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全流程服務,構建全國一體化公共數據資源登記體系的重要信息系統。”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數據要素處處長王璟璇向中國工業報表示,國家登記平臺的核心功能:一是支撐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直屬機構、中央企業的公共數據資源登記業務開展,二是作為中央節點,實現全國登記信息的互聯互通。
在登記平臺建設方面,遵循“一個標準,兩級平臺”思路。國家數據局制定統一登記技術和業務標準,建設國家登記平臺,確保與各省級平臺對接,實現登記信息互聯互通和統一賦碼。
3月1日,國家登記平臺已正式上線運行。中國工業報了解到,同日上線的還有湖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山西7省的省級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據悉,其他省級平臺將根據實際情況今年內陸續上線。“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內構建起職責明確、分工負責、運轉有序的全國公共數據資源登記體系。”陳榮輝透露。
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作為全國首個公共數據資源統一管理樞紐,其核心功能體現為服務與管理雙輪驅動。
在服務層面,平臺通過“供需對接”機制,為供數單位提供數據資源發布窗口,用數單位可精準檢索交通、氣象、政務等跨領域數據資源,甚至發布需求信息,形成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流通閉環。例如,福建省通過省市兩級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已接入2000余個政務信息系統,匯聚1800億條數據,實現全省政務數據“應接盡接、應匯盡匯”。
在管理層面,平臺通過統一賦碼和標準化登記程序,構建起全國公共數據資源底賬,實現從“原始公共數據”到“數據資產”的形態轉化追蹤,成為規范授權運營、防范數據濫用的一線監管工具。
這一制度設計背后是“1+3”政策體系的強力支撐。《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強制登記與自愿登記結合的準入規則,要求納入授權運營的公共數據必須登記,而對加工形成的數據產品則鼓勵登記,既保障基礎數據可控,又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構建安全可信的數據要素生態體系
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通過公示異議機制強化社會監督,使得數據授權運營從“黑箱操作”轉向透明化披露,為數據要素市場的規范化運行奠定基礎。王璟璇表示,在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中,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可發揮三方面積極作用。
一是明確數據持有和開發利用狀態,規范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程序包括申請、受理、形式審核、公示、賦碼等。登記信息向社會公示并接受公眾提出合理異議,是完善授權運營披露機制的重要手段,促進公共數據資源規范、合規對外供給。
二是強化公共數據資源管理,構建全國公共數據資源“底賬”。開展公共數據資源登記是中央與地方統籌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建立公共數據資源底賬,筑牢數據資源底座的主要途徑。
三是促進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加快公共數據價值釋放。通過建立全國統一流程、統一標準、互聯互通的公共數據資源登記體系,便于形成一體化的公共數據資源、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的目錄體系。通過公示和開放登記目錄查詢,為數據需求方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資源查詢渠道,促進供需對接。
盡管平臺價值顯著,但數據安全與利益分配難題亟待突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第三第四屆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指出四大挑戰:一是如何保障政府相關部門能夠不間斷地上線提供數據:二是如何保障數據的安全和個人隱私;三是企業在獲取這些公共數據過程中,如何區分免費共享的公共數據服務和有償的數據要素服務的區別;三是相關的價格定價機制和利益分配;四是在AI廣泛應用于數據服務過程中,如何通過專業大模型與公共數據資源服務是深度融合,提升數據服務能力、降低成本等。
對此,《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已作出制度響應,明確公益類數據免費、產業類數據實行政府指導價,并通過“準許收入上限”管控與動態調整機制,既防止壟斷暴利又保障運營機構合理收益。
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技術治理與制度創新的協同,這也要求平臺強化元數據治理框架,建立覆蓋數據確權、流通追溯、收益分配的全鏈條規則。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曾強調,需通過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等技術實現“可用不可見”的數據流通,解決供給方“不愿流通、不敢流通”的痛點。
此外,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需要更開放的生態支撐。國家數據局通過征集并發布253個典型案例(如重慶智能網聯汽車、福建供應鏈金融),以示范效應推動全國數據應用創新。同時,依托“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探索跨境數據流通規則,提升國際數據基礎設施安全能力。
制造業與智能網聯汽車如何用好公共數據?
對于制造業而言,公共數據的價值在于打破數據孤島,重構產業協作范式。國家“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已明確在工業制造、交通物流等12個領域推動數據復用與融合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歐陽日輝強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數據流通對于產業鏈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工業制造領域,依托鏈主企業促進數據流通,實踐中較為成熟。歐陽日輝建議支持鏈主企業牽頭建設行業數據庫、標準構件庫、領域模型庫等產業共性數據共享平臺,提升產業共性數據供給水平。
目前,各地已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度,充分依托現有制度,促進產業鏈數據流通。建議探索建立產業數據鏈鏈長制度,強化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共性數據有序流通。
大型龍頭企業數據豐富、能夠享受數字紅利,中小企業沒有數據,也不會用數據。歐陽日輝建議支持行業協會加大數據開發開放力度,推動涉及產業公共利益的數據在產業上下游共享共用,著力保障中小企業獲取產業共性數據的可及性。
中小企業可通過平臺獲取產業鏈共性數據,例如福建開放的供應鏈金融數據與重慶的智能制造數據,能幫助中小廠商優化生產計劃、降低庫存壓力。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則能深度融合交通流量、道路狀況、氣象預警等公共數據,如重慶打造的“車路云控制平臺”,通過整合政府、產業、設備、企業四側數據,推動傳統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化升級。
汪玉凱也和中國工業報透露,3月1日上線的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對制造業網聯汽車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一是通過全國聯網,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全國共享;二是可以盤活全國數據,擴大應用范圍,有利于創造更多應用場景;三是降低企業成本,促進公共數據資源的價值實現;四是呼吁政府部門開放更多的公共數據,為數據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具體來看,通過查詢登記平臺發布的公共數據資源和產品信息,制造業企業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服務產業發展的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并向有關運營機構申請使用產品和服務,賦能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基于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并結合企業自身數據,融合開發新的數據產品和服務,賦能產業上下游發展。例如,與物流數據結合,開展智能物流配送服務;與金融數據結合,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等,拓展業務領域和服務邊界等。
王璟璇表示,對于智能網聯汽車企業而言,交通領域公共數據是未來授權運營的重點方向。企業可以基于登記平臺發布的數據資源和產品信息,尋求與供數單位、數據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合作,加強數據開發利用。例如,發現授權運營機構開發的交通流量類數據產品,進行合作對接,將有關服務嵌入到企業現有產品中;再如,對接可開發利用的交通類數據資源,或提出用數需求,獲取交通信號數據、道路狀況數據、氣象數據等公共數據,結合車輛自身的傳感器數據,研發相關數據產品,提升車企產品智能化水平。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北京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元宇宙專委會主任、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網信智能中心副主任顏陽向中國工業報說:“對大型國央企而言,建立數據中臺與公共平臺的‘雙輪驅動’機制至關重要。需打破數據孤島,構建標準化接口,將內部生產數據與外部市場信息融合分析,驅動供應鏈重構與商業模式創新。中小企業則可通過政府扶持的‘數據普惠’計劃,以低成本接入行業AI工具庫,在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顏陽預見,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標志著AI進入認知重構階段。制造業可依托基礎大模型構建數字孿生體系,通過世界模型模擬技術突破物理試錯限制。企業需建立AI原生組織架構,培養人機協同能力;個人應強化數據素養,適應決策輔助角色。當制造全要素被編碼為可計算模型,中國智造將實現從規模優勢向智能優勢的質變躍遷。
在這場靜默的數據革命中,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不僅是技術基礎設施,更是制度創新的試驗場。它標志著中國正從數據資源大國向數據治理強國邁進,通過構建開放而不失秩序、創新而兼顧公平的數據要素市場,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方案”。正如國家數據局副局長陳榮輝所言:“數據的價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顯性化,市場化是手段,價值化是目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