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文旅融合發展是旅游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抓手,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作為以煤立市的老工業基地,我市如何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無疑是破題之舉。
文化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一部分,有利于拉動內需、活躍市場。文化旅游業如何才能成為支柱產業?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發展文旅產業,離不開文旅資源稟賦。我市地處山西“東大門”,是三晉大地“表里山河”的重要板塊,“天下第九關”娘子關是山西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之一。太行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工礦文化、科幻文化在我市交融交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
山西提出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市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近年來,圍繞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市秉持“抓轉型必須抓文旅”的理念,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進的態勢,蹄疾步穩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起點謀劃,走出“陽泉路徑”
提到支柱產業,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煤炭業、制造業、新材料、房地產,或者光伏、生物醫藥等“高大上”產業,文旅產業何以能成為支柱產業?
所謂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份額,并起到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集群。
支柱產業有若干特點:具有大規模產出,即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大;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即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具有引領帶動作用,即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具有就業吸納作用,即帶動大量就業增長等。
文化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其關聯度強、帶動作用大,已成為涉及餐飲、娛樂、住宿、購物、交通、商貿等領域的綜合性經濟形態。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可以發揮出“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體現出作為幸福產業、民生產業的積極作用。
正是看好了文化旅游業的良好前景,我市聚焦文旅高質量發展,提出構建“三足鼎立、多點支撐”旅游產業體系,做好“3+3+N”文章,叫響“一城陽光、泉漾太行”品牌。
第一個“3”是指深度打造娘子關、藏山、獅腦山百團大戰遺址公園三大龍頭景區。娘子關既是軍事雄關,又是浪漫之關,“我來不為風光好,只欠娘子關上詩”是登臨娘子關的獨特情感體驗;藏山既是忠義精神之源,又有太行崖壁之絕,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輝映;獅腦山既是英雄之山、亮劍之山,又是壯美之山、綠色之山,可涵養凜然風骨、浩然正氣。我市通過深挖文旅資源特質,優化業態布局,培育陽泉高能級旅游核心吸引物。
第二個“3”是指彰顯陽泉比較優勢,深耕紅色、工業、科幻資源。在紅色資源方面,多維度擦亮“中共創建第一城”名片,推出“十佳紅色旅游線路”。2024年國慶小長假期間,僅百團大戰紀念館(碑)一處就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在工業資源方面,致力打造可游、可賞、可品、可思的工業旅游地標,特別是“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成功創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在科幻資源方面,舉辦兩屆“山西·陽泉劉慈欣故鄉科幻文化活動周”,建成劉慈欣科幻文學館,推進科幻、科普、科教融合賦能。
“N”指的是突出古村落資源富集優勢,依托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多點布局鄉村旅游,打造“太行深處有人家”特色產品,讓廣大農民在“家門口”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飯”。
全方位推動,寫好“陽泉答卷”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要強調旅游的經濟屬性,也要強調其文化內涵;不僅需要有效的市場供給,也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務。
數字技術能夠驅動優質文旅產品與服務供給,催生出一系列廣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以智能交互和沉浸體驗為特征的新型業態,進而提升文旅產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云游陽泉”的各個數字化創新案例,就是我市不斷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的有益嘗試。
冠山驛站位于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平定段支線新城—冠山景區和冠山環線的交匯處,北鄰陽泉市區、東望平定縣城、南接青銀高速,枕冠山、傍廣陽,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是平定縣率先規劃建設并投入使用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驛站。
在這里,游客李鳳利和朋友掃描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平定段專屬的二維碼,通過云上觀景實時欣賞沿線風景,線下旅游和線上體驗同步開展。李鳳利說:“這樣的旅游體驗很獨特。線上和線下同步進行,形式更多元,體驗更豐富。”
只有轉變觀念、拓展思路,才能推動文旅產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主動適應文旅消費升級趨勢,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全力寫好多元融合“陽泉答卷”。
我市圍繞“文旅+數智”,認真落實省委賦予我市數智新城建設任務,積極推進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賞文物等智慧文旅建設。圍繞“文旅+康養”,發揮盂縣省級文旅康養集聚區帶動優勢,聯動開展3處省級文旅康養示范區創建,形成“康養社區+康養小鎮+田園綜合體”發展格局。圍繞“文旅+農業”,豐富農事體驗產品,加大連翹茶、有機雜糧、富硒系列特色農產品開發力度。圍繞“文旅+演藝”,推出大型人文體驗劇《遇見娘子關》、山水實景劇《再回藏山》、沉浸式演出《人間煙火》等演藝產品。通過做好“文旅+”文章,“一業興、百業旺”效應不斷顯現。
多維度保障,打造“陽泉樣板”
作為幸福產業,旅游業是游客和居民愉悅體驗和獲得感的總和。千里迢迢奔赴美景,人是幸福的;去觀看喜歡的演出,人是幸福的;去目的地品嘗美食,人是幸福的;到果園采摘,人是幸福的……旅游,不僅是快樂出行,更是心靈上的享受。
我市以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為主旨,實施“美宿陽泉”“好吃陽泉”“好禮陽泉”“悠游陽泉”“樂享陽泉”等品牌塑造工程,風格各異的云間別墅、太行村居、水上人家,色味俱佳的三八席、全魚宴,匠心獨運的刻花瓷、砂器、煤雕等,以及無人駕駛、智慧導覽等數智化應用場景,豐富了游客體驗。我市先后承辦或舉辦文旅部對臺文旅推廣、全國旅行商代表游陽泉等活動,讓省內外游客更加立體全面地了解陽泉、愛上陽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4年,我市文旅部門全力把獨特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勝勢。紅巖嶺風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重點謀劃推進20個文化和旅游項目、成功舉辦“一城陽光、泉漾太行”陽泉文旅推介活動……全市開放的21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均比上年增長15%以上。
轉型發展任重而道遠。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市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良性互動,持續挖掘陽泉文化特質,激活自然人文資源,努力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優質的文旅產品,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助力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