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堅信中國經濟將在企穩回升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一帶一路’將讓世界更多人民共享發展機遇和繁榮、由仿到創!中國新藥擊敗全球最暢銷抗癌藥、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陣。”3月4日14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走上“委員通道”,向大家介紹這些振奮人心的消息,這些成果不僅展現了中國在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科技、農業等領域的強勁發展態勢,也彰顯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責任與擔當。
馬建堂:堅信中國經濟將在企穩回升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今年開年以來,我國科技創新、電影文旅等各方面展現出勃勃生機,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看待今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底氣在哪里?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馬建堂表示,過去一年的經濟工作很不容易,取得的成就極不平凡,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改革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科學應對、綜合施策,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勝利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主要發展目標任務,不僅為“十四五”規劃的圓滿收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步履維艱的世界經濟注入了穩定向上的中國力量,彰顯了經濟大國的強勁韌性。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非常重要,正在召開的兩會要討論和審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我堅信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在去年企穩回升向好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取得新進展。對此,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深厚的底氣。”馬建堂說。
第一,是因為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這些年來中國經濟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難關,化危為機,難中有進。無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諸多方面的歷史性變化,還是去年中國經濟走出了前高中低后揚的增長曲線,從根本上都歸因于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歸功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把舵領航,這是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能夠乘風破浪,勝利到達彼岸的最大底氣所在。
第二,因為我們有有力的宏觀調控工具。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今年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要實施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財政政策要更加有力,更加給力。比方說要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要適度增發國債和地方專項債,只要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這些大方針,社會預期就一定能夠進一步的改善,社會信心就一定能夠進一步的增強,中國的經濟一定能夠取得更多更好的進展。
第三,因為我們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撐和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確定了360多項改革的任務,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6個多的年頭,這些年來我們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歷史性變革,劃時代的進步,都已經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仗。我們要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改革、努力開放、銳意創新、埋頭苦干,奮力實現今年兩會所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確定性。
林松添:“一帶一路”將讓世界更多人民共享發展機遇和繁榮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已逐步發展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如何看待共建“一帶一路”在增進各國人民福祉等方面的進展,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合作成果?
對此,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林松添表示,十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共原則,致力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設,成果惠及150多個國家人民,引領世界走出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路。通則達,共建“一帶一路”帶動了共建國家發展,優化了營商環境,建成了眾多經濟特區和產業園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改善了民生,也讓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有了落地的園區和配套的基礎設施,政策、法律和服務保障,促進了中國同共建國家經貿互利合作和文明互鑒,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的共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通百通,一個個“一帶一路”旗艦工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綜合效益,在亞洲,中老鐵路讓老撾實現了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華麗轉變,促進了老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促進區域發展。在非洲,埃塞俄比亞首都高樓林立,現代化的機場道路讓人耳目一新,其中亞吉鐵路讓1億多埃塞人有了港口,助力埃塞走上減貧發展的快車道。在拉美,秘魯的錢凱港開港,助力拉美打開太平洋門戶,讓南美洲擁有首個綠色智慧的樞紐港,促進了共同發展。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0多個城市,已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構建了亞洲陸上運輸新通道,構筑了中歐友好和共同發展的強勁利益紐帶。
林松添表示,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利國利民,連通五大洲,造福全人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世界和世紀工程。我們深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將讓中國人逐夢世界之旅更通達,讓世界更多人民共享發展機遇和繁榮。
趙宏:由仿到創!中國新藥擊敗全球最暢銷抗癌藥
過去一年,我國批準上市新藥48個、器械65個,在研新藥數量也已躍居全球第二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說,作為一名一直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醫生,最近幾年最大的感受,是趕上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好時候。
趙宏介紹,最近,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生產的新藥擊敗了全世界最暢銷的抗癌藥。讓我們看到,有更多國產靶向免疫細胞治療藥物成功出海,我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高端的醫療設備先后問世。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走上一條由仿到創、由弱到強的康莊大道。
趙宏表示,創新藥劑的研發是向無人區探索,它的高投入高風險常被用3個“10”形容:10個億的投入、10年的時間,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醫生最清楚臨床的問題和痛點,如果能更早和科學家合作、開展轉化醫學研究,能夠打通從實驗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把10%的成功率向上再拉一拉。他和團隊合作開發的試劑盒,把早期肝癌檢出率從60%提高到百分90%以上。
“隨著有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積極投身于創新藥械研發,用研究找武器、向科學要奇跡,我們戰勝疾病的工具箱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們的本領會越來越強,我們也一定能夠不負重托,更好的守護人民生命健康。”趙宏說。
嚴建兵: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陣
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表示:“對于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想這句話永遠是真理。”
嚴建兵指出,解決國家糧食安全,一是要藏糧于地,二是要藏糧于技,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也超過了63%,那么這其中離不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貢獻。
“農業科技工作者被稱為追著太陽跑的人,因為他們南繁北育,追著太陽跑,頂著烈日干,一年四季都是農忙,培育一個新品種,少則五六年,多則一二十年,而其中又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最終能夠推向市場。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干著一件沒有結果的事情,我的團隊就有這樣一位小伙子,他叫李文強,研究生階段開始,他幾乎每年都在南繁基地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咱們一代又一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就這樣辛勤耕耘在祖國的大地上。”嚴建兵說。
嚴建兵介紹,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保障飼料糧的供給。傳統飼料糧主要是以玉米作為能量源,大豆作為蛋白源,去年我國進口了1.05億噸的大豆,這其中絕大部分都用作了畜禽的蛋白飼料。
“如果完全要替代這1億噸大豆的進口,那我國得新增七八億畝耕地,要新增這么多耕地,非常困難。我和我的團隊過去幾年就一直在思考,能否將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作為一個目標,所以過去幾年我們和企業深度合作,已經培育了多個蛋白含量超過10%的品種,并且推廣了1000多萬畝。”嚴建兵介紹。
嚴建兵表示:“我們也算了一個賬,去年我國玉米總產是2.9億噸,如果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我們新增了290萬噸的蛋白都被有效的利用,那就相當于我們要少進口七八百萬噸的大豆,大家不要小瞧這一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都彌足珍貴。”
“每多一個百分點,我們就多一份底氣,多一個百分點,我們就多一份保障,現在我和我們的團隊還在為這一個百分點一個百分點的努力,希望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做一點貢獻,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吃得飽、吃得好、吃的放心。”嚴建兵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