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郭宇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國機重型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重裝)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曉軍就國產化基礎關鍵零部件推廣、重大裝備人才培養等接受中國工業報社采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裝備制造工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在航空航天、清潔能源、先進冶金、鍛壓擠壓、石油化工等關鍵領域,核心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卡脖子”難題突破取得了重大進展。比如,國機重裝近年來始終聚焦主責主業,積極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功研制了系列重大技術裝備。以國產化首件1000MW超超臨界機組FB2轉子鍛件為例,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和從20噸級到50噸級的全系列進口替代,這為國家能源裝備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韓曉軍認為,雖然我國在高端核心部件與成套裝備方面取得了不少首臺套突破,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國產化基礎關鍵零部件及工業母機用儀器儀表在市場推廣應用環節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比如,部分領域在采購時更青睞進口產品,這極大地限制了國產化產品的市場拓展,也不利于產品的后續迭代與優化。
韓曉軍針對國產化基礎關鍵零部件推廣應用,還提出兩大發力方向。
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審批環節,相關部門可以積極引導。在清潔能源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重大項目規劃設計時,鼓勵優先選用如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高溫轉子鍛件、核電機組常規島汽輪機焊接轉子鍛件,以及各類國產化液壓元件、儀器儀表等列入國家及省級相關目錄的產品,并將其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的重要依據。同時,讓主機廠依據全球供應能力、價格、交貨期等市場因素自主抉擇,為國內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國有企業在國產化進程中責任重大。建議將國產化基礎關鍵零部件應用情況納入其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對成功研制和積極采用首臺(套)產品的國有企業,在經營業績考核體系中給予加分獎勵。同時,擴大首臺(套)產品保險補償范圍和金額,為產品創新和推廣應用提供保障,激勵國有企業積極應用首臺(套)產品。
韓曉軍還表示,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還要進一步加強。盡管我國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截至2023年,已建成近800家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但重大技術裝備相關領域占比不足30%,且分布不均,中西部重型裝備產業集群區占比遠低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特別是重型裝備行業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目前仍是空白,產業鏈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上還有待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與需求差距大。
他認為,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具有產品定制化、高端化、極限制造的特點,決定其所需高技能人才培養周期長、難度大。當前職業院?;蛘呱鐣寄芘嘤枡C構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普遍存在針對性不強、適用性不高的情況,還需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領域高技能人才培訓。
國機重裝作為我國重大技術裝備領軍企業,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國家首批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工藝鏈條完整,工種豐富,現有技能人才4700余人,其中以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為代表的高級別技能人才2000余人,打造了國家級、省級等10余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韓曉軍認為,可從三方面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人才培養,一是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領軍企業建設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如國機重裝可利用其資源優勢帶動產業鏈人才培養。二是支持領軍企業拓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自主認定資格,吸引和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三是支持領軍企業拓展民用核安全設備焊接等領域人員考核單位資格,支持企業培養更多核能裝備等領域高技能人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