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就業、醫療等關鍵領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25年中國經濟最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質生產力。”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提出一攬子建議,“希望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的陣痛,讓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周期來得更快更好。”這些建議,不僅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也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未來社會的全新圖景。從教育到就業,從醫療到消費升級,人工智能正深度賦能各個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教育是國之大計。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人才核心素養,AI技能將成為未來公民必備能力。億歐智庫研究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AI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高達400萬。《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具備AI素養的“新人類”,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與產業升級。全球競爭中,歐盟、美國已將AI通識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必修課,劉慶峰認為,我國需在“教、學、考、評、管”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加速構建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體系。
“系統構建AI時代的人才畫像和培養體系,創新評價方法。”劉慶峰建議,刷新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將AI能力納入新課標;梳理全學段AI課程體系,增加AI通識課;打造AI實驗實訓場景,出臺AI實驗室建設標準。
“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應用建設主要依靠教育信息化經費的劃撥支持,生均經費有限且支出結構較傳統,難以支撐AI教學的開發和應用。”對此,劉慶峰建議,優化生均經費支出結構;加大生均公用經費投入;推動教育AI應用和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體系;為“AI+教育”提供持續經費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人工智能重塑勞動力市場已成必然趨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內,全球職場將有22%的就業機會面臨變革,新創造的工作崗位數量為1.7億個,而被替代的工作崗位數量為9200萬個,就業機會凈增7800萬個。
面對AI可能引發的就業變革,劉慶峰建議,發展AI新崗位,完善AI失業保障,打造AI就業友好型社會。
“加強人工智能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構建‘就業監測-預警-響應’全鏈條監測機制;設置6至12個月的失業緩沖期,試點‘AI失業保障專項保險’。”劉慶峰說。
醫療是民生之需、健康之基。大模型技術在醫療臨床、服務、管理等場景應用廣泛,專業要求高、技術落地快。劉慶峰指出,醫療健康行業具有嚴肅性,而我國目前仍缺乏“AI+醫療”的系統性標準規范,面臨數據安全、醫學專業性及倫理風險等問題。
基于此,劉慶峰建議系統性構建“AI+醫療”標準規范,推動行業良性健康發展:制定醫療健康行業大模型應用技術標準與測試規范,注重大模型技術創新的臨床實踐價值檢驗,確定權威第三方評測機構和信息公布機制,選定有條件的區域和科技企業先行先試,制定行業標準和測試規范。
“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上,AI智能終端正走入千家萬戶,不僅提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劉慶峰認為,當前基于AI的消費類產品覆蓋面正不斷擴大,覆蓋教育、辦公、跨境交流、家庭陪伴等多個領域,但目前針對AI智能終端的補貼政策相對滯后,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對AI智能終端覆蓋度不夠,部分品類限價補貼6000元以下產品,制約了AI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產業升級。
為此,劉慶峰建議,優化和豐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將包括家庭機器人、AI學習機等在內的AI智能終端全面納入補貼范疇,合理設置補貼限價,使其享受與家電同等的補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