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唱會+旅游”到“賽事+旅游”,從“工業+旅游”到“農業+旅游”……文化和旅游具有涉及面廣、帶動力強、開放度高等特征。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積極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文商旅、文體旅、農文旅等新業態新場景不斷“上新”,帶來了人氣又開辟了財源,出現人財兩旺的好勢頭,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引擎。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向中國旅游報社記者分享了“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喜人成果,并就深化跨界融合發展提出真知灼見。
“蓬勃發展的‘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已成為阜陽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亮麗風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介紹,近年來,阜陽市積極探索“文旅+賽事+音樂+美食”發展模式,聚焦“Z世代”、差異化旅游需求,培育阜陽斑馬音樂節、阜陽馬拉松賽、“皖美山水”騎行賽等新業態新IP,將網絡傳播流量和人氣轉化為發展增量。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說:“應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好區域文旅資源稟賦,形成差異化、互補性發展格局,還需打破行業壁壘,培育跨界融合生態。去年在調研時,我看到貴州將苗繡體驗活動融入民宿之中,湖南懷化將儺戲、侗錦織造技藝等融入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這都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寫照。我們應鼓勵工業遺址開發文創園區,支持康養基地融入中醫藥文化,讓工廠車間、田間地頭成為大家向往的‘詩和遠方’。此外,我還建議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發展合力,實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
“文體旅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資源共享、相互賦能、協同發展的資源整合、業態融合和場景聚合。過去一年,遼寧錨定‘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目標定位,做優做強文體旅產品,提質升級文體旅服務,實現了文化興、體育強、旅游旺。”作為一名退役運動員,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李曉霞切實感受到遼寧文體旅融合的火熱態勢和發展成效,“例如,CBA冠軍球隊遼寧男籃主場比賽場場爆滿,還帶動了周邊住宿、餐飲、娛樂消費。在沈陽舉辦的乒乓球比賽也引來不少外地游客,大家跟著比賽逛景點、品美食,在山海之美中感悟文體之韻,沈陽這座城市也更加有朝氣了。”
“要著力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制度設計與統籌協調,培育更多融合業態,創新產品服務供給,打造融合平臺載體,加強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同時,各部門要有效協調統籌新的融合業態監管,提升服務質量。從業者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壯大人文經濟。”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看來,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入國家發展全局,還應加強政策引領與戰略規劃,制定長期融合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旅服務質量。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促進文化和旅游走出去。
“通過發展‘茶產業+旅游’,我們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說,牛角山村地處武陵山深處,是古丈毛尖、湘西黃金茶的核心產區。近年來,牛角山村構建起茶葉種植、精深加工、苗文化體驗的農文旅產業鏈,通過茶文化展示、茶事體驗等形式,讓游客愛上生態茶。2024年,牛角山村接待游客達90萬人次。“村里的產業強了、環境美了,鄉親們的生活富裕了,我們村正向著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奮進。”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說:“旅游業是幸福產業、民生產業,文化和旅游業融入國家發展全局就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品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要打通一切要素資源,產生新的生產力。例如,推動互聯網技術與文旅融合,為行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請大家來大理南澗跳菜!這就是我們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打歌云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魯麗華向記者分享了她的家鄉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新變化。她介紹,彝族跳菜又稱“抬菜舞”,跳菜表演者頭頂托盤,在樂聲中騰挪跳躍,將彝家美食送上餐桌。“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南澗縣依托無量山、瀾滄江文旅資源,大力發展‘節慶賽事+旅游’‘非遺+旅游’,舉辦跳菜節、火把節、櫻花節、龍燈會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2024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37.99萬人次,同比增長28.7%;實現旅游總花費34.97億元,同比增長16.87%。”(郭子騰 張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