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冬季清潔取暖不僅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生態環境工程,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要求的生動實踐。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在《關于在“氣代煤、電代煤”地區大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議》中提到,當前,我國農村采暖造成的碳排放占農村碳排放總量的45%,自2017年“氣代煤、電代煤”政策推行以來,有效減少了燃煤污染,改善了農村地區冬季取暖條件,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氣代煤、電代煤”政策的持續推進,部分地區治標不治本問題日益凸顯,“政府補不起、企業擔不起、群眾用不起”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冬季供暖的突出問題。
一是政策延續性受限,財政壓力與能源緊張。鑒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使得“氣代煤、電代煤”政策的推廣和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局部地區一度出現供電、供氣緊張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無氣可用”的局面。同時,隨著政策的大力推進,財政壓力問題也日益凸顯。據財政部統計,2018-2024年間京津冀地區累計投入設備補貼超900億元,運行補貼逾80億元,財政補貼邊際效益逐年遞減。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財政壓力。2023年北方冬天部分城市最冷達到﹣20度,由于建筑不節能,市政供暖鍋爐燒爆了,溫度也上不去,導致市民紛紛投訴上了熱搜。
二是存在工程質量風險,投資高、隱患多。“氣代煤、電代煤”工程建設投資巨大,部分燃氣企業運行虧損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參與積極性;同時,農村地區氣代煤工程具有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特別是涉及地下管網和露天管道鋪設,施工工藝復雜,工程施工和運維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三是取暖費用高昂,補貼難抵成本增加。“氣代煤、電代煤”主要在我國北方農村地區進行試點推廣,該區域農村大量采用傳統燃煤燃氣取暖,既難達到理想保溫效果,又耗費大量能源。此外,壁掛爐等清潔取暖設備高昂的價格及后續維修成本,也讓許多農村家庭望而卻步,即使政府提供了相應的補貼,但取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且取暖效果并不理想,扣除地方運行補貼后,“氣代煤、電代煤”的每戶取暖費用約6000元左右,使得許多家庭難以承受,導致部分地區出現“返煤”現象。
倪海瓊認為,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可以摒棄傳統燃煤燃氣等化石能耗供暖方式與空調制冷方式,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以北方農村地區為例,如果將建筑取暖面積65億平方米農村住宅改造成超低能耗建筑,每年可減少標煤約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億噸。同時,綜合考慮采暖節約成本、空調購入成本、房屋維修成本等因素,每戶(按100平方米)節省空調購置費約為11000元,每年節約冬季采暖費與夏季空調費約1800元,具有極強的經濟推廣價值。
更重要的是,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顯著降低了對大規模投資和政府補貼的依賴,尤其在偏遠地區,無需建設復雜的管道等設施,既節省了建設成本,又避免了安全隱患,還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居住環境,增加建筑壽命,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相關產業與技術已經成熟,并具有建設周期短、邊際效益高、產業拉動強、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具備規模化推廣應用的條件,為此倪海瓊建議:
一是在“氣代煤、電代煤”區域推廣超低能耗建筑,鼓勵農村房屋進行局節能改造,替換“氣代煤、電代煤”補貼,真正提升建筑節能水平和舒適度。通過甲指乙供的方式,選擇有實力、有產業支撐、有服務保障的龍頭企業進行合作,防止低價中標,確保工程質量。二是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統籌,制訂“氣代煤、電代煤”專項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提供低成本、長期限的專項貸款支持。同時,完善土地政策,允許農民以宅基地進行超低能耗建筑改造抵押貸款,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