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天能控股集團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哪些創新成果?在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中,天能如何實現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面對人才短缺、技術瓶頸等挑戰,天能又有哪些應對策略?未來,天能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全球能源轉型貢獻更多力量?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詳細介紹了天能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的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
張天任指出,新質生產力為企業帶來了生產效率提升、資源利用率優化等顯著變革,但也面臨人才短缺、技術瓶頸等挑戰。他呼吁國家加大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助力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推動中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過去一年,天能國字號綠色‘金名片’新添三枚增至48枚,浙江新材料公司、河南晶能公司,浙江昊楊公司分別入選國家‘綠色工廠’和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張天任對中國工業報記者介紹說,在“鉛氫鋰鈉”技術領域持續突破,發布了天冠Max、天冠、鈉儲1號聚陰離子、鈉電T2、泰博麒麟、泰博金剛等新品,天能自研自產10臺氫燃料系統交付運營。
在張天任看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給天能集團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在生產方式上,通過數字化管理與智能化改造,天能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生產效率顯著提升。2024年天能電廠供電煤耗較計劃值優化21.45克/千瓦時,廠用電率下降0.55%。天能孵化的“鉛蛋”數字平臺,構建全國首個廢鉛蓄電池回收閉環系統,年回收量達125萬噸(占全國1/3),資源利用率超99%,解決行業回收痛點,獲政策支持及全國性獎項。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諸多挑戰?!睆執烊沃赋觯瞬艑用?,盡管我國人才隊伍初具規模,但相對于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人才數量仍顯不足。尤其專利申請、審查、維權等方面專業人才匱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比例較低,對于新興產業和高端技術保護能力較弱,部分人才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有待提高。產業發展方面,能源產業競爭激烈,全球能源供應鏈重構,能源安全風險猶存。技術研發上,部分前沿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進程艱難,面臨技術瓶頸、成本高、穩定性差等問題,行業標準也有待統一。
張天任呼吁,在未來,希望國家在人才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快打造知識產權人才高地,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提高人才數量和質量,加強基礎人才、保護人才、運用人才、服務人才、戰略研究人才儲備、國際化人才6類重點人才培育。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其意義在于通過科技創新突破傳統增長模式,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這不僅關乎經濟結構優化,更是實現‘雙碳’目標、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張天任指出,未來,新質生產力將重構生產要素組合,催生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戰略性產業,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中國經濟注入可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上,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對此,張天任指出,當前,天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上還存在技術工人隊伍建設需強化、核心技術攻關需突破、產業鏈協同與數字化深度不足、國際化布局需加速等問題。
張天任表示,技術工人方面,目前技術工人供需失衡、高技能人才流失問題仍存在。技術突破方面,在儲能、氫能等前沿領域,仍需加大研發投入,構建“鉛鋰氫鈉”全技術矩陣。在數字化方面,雖天能已建成全球最大鉛蓄電池回收體系,但數字化平臺整合度仍需提升。未來需深化“鉛蛋”平臺功能,持續提升全產業鏈效率。國際化布局方面,天能仍需優化海外供應鏈布局,加強海外研發中心建設,不斷強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助力“中國智造”“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