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當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相關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比如最近一段時間,深度求索DeepSeek、智能機器人等引起了廣泛關注。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認為,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對社會提出了特別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機遇。當前,科技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教育而言要改革,但也是教育未來發展,特別是高質量發展一個難得的機遇。“科技變化正在深入開展當中,有很多新的問題。DeepSeek和機器人在最近一段時間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效果,但同時也提出了面對重大科技變化和產業變革,我們的教育該如何應對。”懷進鵬表示,教育部將加強一些重點問題的突破和實踐探索,比如繼續加大數字教育國家平臺建設,把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起來。2025年,我國將發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書,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數字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的素養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就強調,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李強總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特別提到這一點。懷進鵬介紹,教育部將會以制定和實施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為基本出發點,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主要有三點考慮。第一,在制度和機制上推動創新。在當前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中,教育部會加大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建立一個有利于人才成長和創新發展相融合的生態和組織機制;圍繞產業變革加快和加強學科布局,目前以產教融合為基礎推動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已經建立了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教育部開始與產業加強合作,邀請2000多位企業的總師、1萬多名企業工程師與教育結合培養人才,來自實踐課題超過5000多個;在制度創新和機制的安排設計中加大結合力度,在評價改革特別是推動高校的分類改革,結合高校的不同特點,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結合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建立和推動高等教育優化布局和分類改革,在此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評價體系的改革,更好地引導學校培養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急需人才。
第二,2025年將會推出戰略行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中更好地加快、加強人才培養。一是體現在基礎學科。科學技術有科學的規律、有科學的范式,如何結合科學規律和科學范式培養人才,教育部將加強“強基計劃”,繼續加大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在推進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比如在數學、計算機這樣的既有基礎又有國家戰略需求的領域,推動核心課程、核心師資隊伍和核心教材等的建設。二是加快和加強圍繞國家戰略技術發展重要的學科設置,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培養,進一步借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規律加強人才培養,比如像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領域要加快布局。三是優化現有的學科,并適度增強新的學科。同時,穩妥扎實地推進“雙一流”高校本科擴容,大力提升職業教育。
第三,教育部將推進試點探索示范。發揮地方和高校創新動能、先行先試,有目標地引導和加強這項工作。一是在科教、產教融合中要建立示范區,二是要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懷進鵬表示,任何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都是國家戰略的寶貴資源,如何把高校當中已經積聚的知識創新和技術能力,有效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所以在推動建設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借助“雙一流”高校一流學科籌建高等研究院,加快與區域發展的結合。同時,把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結合進來,適應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通過制度機制創新,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和職業教育三類招生目錄的統一調整機制,并建立供需動態監測機制,以便更好地適應國家的需求,既要適應還要適度超前、快速跟進產業發展。”懷進鵬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