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社記者 余娜
春暖花開的3月,2025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參加全國兩會的多位代表委員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已從技術探索階段快速邁向規模化應用階段,“人工智能+”應用爆發的奇點即將到來。
3月5日下午,由中國工業報社主辦,《中國機械》雜志、中工智庫、中工智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題為“智造躍升:人工智能解鎖工業新未來”的中工智庫沙龍活動,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成功主辦。來自裝備、能源、通訊、汽車、鋼鐵、工業軟件和文化領域的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型工業化,如何打開落地應用場景,如何提升治理與安全等一系列前沿話題,為工業和信息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圖為沙龍活動現場。
人工智能應用取得初步成效,工業制造業潛力巨大
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在中工智庫沙龍活動致辭中表示,中國工業報社積極踐行“促進工業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宗旨,“專業、深度、權威、價值”的報道方針,“新聞+數據服務+產業服務”的轉型方向,致力于打造“立足行業、更懂產業的產經財經融合媒體平臺”,截至2025年1月31日統計數據,中國工業報社全媒體矩陣用戶觸達1794萬人,累計播放量達38.51億次。
中工智庫是中國工業報社充分發揮更懂產業的產經財經融合媒體的信息鏈接優勢,遵循開放、共創、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原則,建設的鏈接“線上+線下”“行業+地方”“工業+科技”“專家+平臺”的新型媒體生態型智庫。中工智庫生態依托成功主辦十七屆的中國工業論壇、《中國機械》雜志專家委員會,構建了行業研究中心、區域智庫中心,以及中工智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支撐的線上開放專家平臺。
發揮中國工業報社融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優勢,結合中工智庫開放平臺的智庫資源和專業數據積累,中國工業報社、《中國機械》雜志社,組織中工智庫、中國工業新聞網,從2024年3月起,發起“2024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調研行,歷時近9個月,深入北京、重慶、江蘇、山東、江西、內蒙古、河北、福建等重要經濟省市探訪、調研、報道。其間,參與調研的地方、園區、企業機構達160多家。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將如何賦能新型工業化并實現價值躍升?又將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描述出怎么樣的未來發展圖景?這些值得深思。中國工業報社舉辦中工智庫沙龍,旨在與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一同討論這一涉及未來產業變革、經濟發展、人類命運的重要話題,共同開啟“認知智能時代”邁向“實踐智能時代”的進程中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出席活動,并作《促進人工智能深化務實、安全有序發展》的主旨發言。
圖為李毅中。
李毅中表示,人工智能應用取得初步成效,工業制造業潛力巨大;人工智能要深化運用在工業制造業的核心環節;應進一步強化數據、算力、算法人工智能的基礎能力;應關注人工智能治理,促進安全有序發展。
李毅中強調,人工智能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引領性前沿科技。我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來迅速興起,具有千億級參數的大模型已超過200個。近日,DeepSeek的問世將人工智能的應用推向新一波高峰。跨界融合會催生更多領域的應用場景,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目前,人工智能仍處在初始階段,工業制造業上的應用是薄弱環節。未來人工智能在工業應用上會創造更多價值,同時也將帶動和影響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
“人工智能要深化運用在工業制造業的核心環節。首先,要提升研發設計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其次,要制定規劃、計劃及生產方案、作業方案。第三,要確保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控制和安穩運行。”李毅中說。
他同時建議,應進一步強化數據、算力、算法人工智能基礎能力。經過訓練的豐富、高質量數據集將成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沃土。盡管我國算力總量世界第二,但目前仍需改善。應進一步創新開發適應不同行業、不同工序的算法模型。
此外,李毅中還提醒,應關注人工智能治理,促進安全有序發展。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伴生著安全挑戰和風險。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提出了安全五層架構模型,但在供應鏈、數據、算法、應用等層面尚存在不同挑戰,應通過不斷的技術演進和創新,增強防護保障能力。此外,需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加速AI技術演進創新的同時,應開展有關社會科學研究,如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堅定“智能向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類基本權益,保護人類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員毛明在《智能化時代的裝備研發范式》的主題演講中,詳細介紹了智能化時代特征、形態與實現路徑,提出“人類社會正在加速進入智能化時代——數業社會”。
圖為毛明。
毛明認為,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以用符號主義、連接主義、行為主義來表示。數字化是利用數字來表達、認知并推動事物的發展;信息化致力于信息的便捷采集、高效傳輸、精確處理、安全存儲與廣泛應用,使信息無處不在,從而減少不確定性,而網絡化正是實現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智能化賦予事物感知、分析、理解、決策、執行和學習提高的能力,以能動地表現出最佳行為。
毛明表示,數業社會加速到來,正在引發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和社會變革。裝備、組織和研發范式都將朝著智能化形態加速演進。智能裝備將以硬件+軟件+數據三種形態呈現和發展,裝備的數字孿生體及其運行數據與棲居于網絡的其他數據一道,形成超越數字孿生體,并形成與裝備平行的數字空間,通過AI技術將不斷賦能裝備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使裝備成為具身智能體。智能化裝備的終極形態將是通用人形機器人。
“AI賦能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范式,我們需要強化AI思維,著力推動AI賦能裝備、研發、管理和能力、生態建設,實現裝備、組織以及個人、社會能力不斷發展進步。”毛明建議。
全面擁抱智能化,傳統行業開啟新型工業化進程
各行各業如何全面擁抱人工智能?來自通信、汽車、鋼鐵、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積極建言獻策。
華為中國政企CMO邱恒在《AI+工業全面擁抱智能化》的主題演講中表示,全行業積極擁抱AI,加速向智能化升級。基于華為全棧式AI平臺能力,全面賦能制造企業各細分場景AI應用。華為全面擁抱智能化,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圖為邱恒。
華為盤古+造型輔助設計,可秒級定制生成大量設計圖,提升效率。智能排產上,華為供應鏈排產可實現從3小時做1天計劃,到1分鐘做3天計劃。AI質檢上,基于盤古CV大模型,引入華為工業AI質檢方案,通過“機器視覺+AI”技術,可實時分析員工裝配行為的規范性,以及配件/產品的缺陷問題;引入華為咨詢服務,可構建訂單交付周期指標、生產計劃達成率、綜合可動率、小時均衡度、滯留車發生率等7大生產指標體系,依托華為數字化運營平臺實現生產過程實時監控、問題在線閉環。
邱恒表示,DeepSeek帶來的技術平權,正降低大模型落地門檻,加速大模型走深向實。
中國聯通深入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裝備、礦山、鋼鐵、汽車、服裝、輕工、倉儲等工業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楊海明在《中國聯通賦能工業智造加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發言中表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他預測了三項趨勢:“人智驅動”向“數智驅動”,“企業轉型”向“集群轉型”,“內地業務”向“出海發展”。
圖為楊海明。
“中國聯通深化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國聯通AI大模型驅動的‘一平臺、三中臺’,賦能工業智造,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楊海明說。
面對工業企業產銷失衡、能源消耗、設備故障、數據孤島等現狀,易智時代致力于助力企業實現工業過程效能全局優化,實現利潤持續穩定增加。
北京易智時代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智時代”)常務副總經理&CTO王紅梅在《科易工業導航開啟工業能源新未來》的主題演講中表示,科易工業導航通過對企業的生產調度、工藝流程、設備運維等各階段進行I2優化(Industrial×Intelligence、數據采集、流程解析、智能診斷、智能優化、智能控制),從而提升企業利潤率,實現“讓設備會說話,讓產線會思考,讓工廠有大腦”。
圖為王紅梅。
資料顯示,易智時代是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耕XR、數字孿生領域近二十年。
同樣,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索為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工業軟件操作系統,位列工業軟件全球第四、中國第一,但兩次被美國制裁。
索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義章在《開啟中國工業的智力“新引擎”》的主題發言中表示,“DeepSeek的成就是打破美國試圖壟斷AI的壁壘,實現了AI的平民化和全球普及。但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DeepSeek是創新特例,不是中國的普遍模式。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95%的基礎仍來自于美國。”
圖為李義章。
李義章分析,DNN、Transformer大模型很好地解決了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實踐智能是人類智能最后的“堡壘”。工業軟件將客觀世界模型化后可計算。工業APP操作工業軟件,完成設計、建模、仿真、計算、處理。實踐智能,不僅“感”和“知”,還“能”。“但應看到,我們不能集中于跟隨、一窩蜂重復投入。產業發展條塊分割、缺乏體系也是問題。”李義章提醒。
汽車產業正在發生劇變,“AI+汽車設計”如何破局再造?對此,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AI總工程師楊鵬在《汽車研發設計數智化系統》的主題發言中表示,汽車研發設計痛點是系統重構、能力重塑,解決方法是柔性設計、敏捷開發。當復雜系統劇烈演變,原系統能力失效,AI+不應只提升效率,更要重塑能力。
圖為楊鵬。
資料顯示,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阿爾特,股票代碼:300825)成立于2007年,總部位于北京。目前是亞洲最大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中國A股上市的汽車設計公司,主要以整車及整車平臺全流程研發、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為載體的汽車科技創新企業。
“AI+鋼鐵”如何“煉”出新未來?對此,中國鋼研集團人工智能首席專家張云貴表示,當大模型遇到鋼鐵,行業整體“知識基線”將跨越式抬升,基于案例借鑒的“滯后分享”模式將向“0延時分享”的大模型服務演進;將出現顛覆式的產品與業務;基礎人力資源的能級也將發生躍升。
圖為張云貴。
張云貴預測,將出現“AI原生”的智能鋼廠,鋼鐵智能制造范式將發生革命;在行業“縮量調結構”的較長周期中,人工智能將起到隱形調節器的作用。
“中國鋼研大模型是可以大幅度降低AI試錯成本的‘AI技術數字孿生驗證平臺’,可用于粗軋控制模型、粗軋工藝優化模型的實驗驗證。”張云貴說。
當AI旅游成為日漸風行的新型休閑方式,AI將如何賦能工業旅游?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北大文產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詳細分析了AI+工業文旅的新趨勢。
陳少峰認為,從傳統工業旅游到AI工業旅游,可發展參觀及品質管理的研學旅游;嘗試廠房及工業遺址旅游的結合;進一步開拓AI工業旅游的創新資源。
“AI工業旅游的未來,將是三合一,即功能旅游+體驗旅游+研學旅游。”陳少峰預測,“在AI工業的會展與旅游上,將出現展示型的工業會展,體驗型的AI工業會展,專業主題的AI工業會展,以及永不落幕的會展與研學。”
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全力啟動中
2024年,由中國工業報社、《中國機械》雜志社聯合發起的“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活動,得到了十余個省市區工信部門、產業園區以及企業的積極響應和肯定。2025年,這一活動仍將持續進行。
在本次沙龍活動上,中國工業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全媒體中心主任汪靜對中國工業報社“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與說明。
汪靜介紹,2024年12月28日,在第十七屆中國工業論壇上,中國工業報社重磅發布了《2024新質生產力趨勢與實踐研報》、2024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為全面培育新質生產力在中國走深向實做優,2025年中國工業報社“新”動出發,再啟征程,啟動了“科技引領,向‘質’而生——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活動。
“我們希望通過更廣泛、深入的關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領跑者地方、園區及企業,著力展現新質生產力一年多來在我國全面落地生花、枝繁葉茂的生動案例和實踐價值。”汪靜說。
在“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項目具體日程上,汪靜表示,主要包括五大階段。
第一程是啟動。圍繞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活動,1月8日,中國工業報社在中國工業新聞網上開設了專題頁,對地方、園區、企業案例進行開放式征集;中國工業報社在收集整理企業報名及案例后,將推進后續評估、探訪及報道工作,并不斷深化研究及推廣傳播。
第二程是實踐。1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工業報社組織的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行第一站在重慶展開。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一行重點走訪了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國藥太極、重慶高新技術研究院等企業。
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帶領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調研組一行來到四川省成都市,分別到訪四川省經信廳和成都市經信局,深入采訪調研四川省及成都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期間走訪企業包括: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長之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成都中車電機有限公司、民航成都物流技術有限公司、四川至臻精密光學有限公司、中糧生化(成都)有限公司等。
“從1月至8月,除了全面深入的一線探訪外,2025年中國工業報社還將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相關熱點話題,邀請更多領導、專家學者、企業等做開放性、研究性的中工智庫沙龍,議題包括:智造躍升、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碳’路中國、共鏈行動等,把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做深做實做透。”汪靜表示。
第三程是專家研討。2025年9月2日,中國工業報社將組織召開“2025尋找中國新質生產力領跑者專題研討會”,通過深入交流和討論,開拓新思路,尋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案,共同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
第四程是線上投票。圍繞“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2025年10月,中國工業報社將開啟線上投票公眾系統,及網絡投票專題頁面,發起讀者互動及線上投票。
第五程是論壇及研報。中國工業報社將在第十八屆中國工業論壇上推出《2025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與實踐研報》以及公布“2025年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推薦名單。報社將聯合更多頂尖智庫機構、專家學者、企業,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中國高質量發展貢獻媒體的力量。
據介紹,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評價將從創新投入、智能化應用、客戶體驗、數字化水平、市場敏捷性、生產效率提升、供應鏈優化、人才培養、可持續生產、媒體評價等十個維度展開,結合智庫專家觀點及公眾投票最終得到客觀評價。
來自北京新光微電、億宸資本、天泓文投、易品萬千科技、豪志會展、數驍(海南)人工智能、高德納咨詢、IDC咨詢、中大管理咨詢、榮耀終端、成都市新津經開區管委會等企業、政府部門的代表出席了上述活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