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黄色在线观看,2018天天拍拍天天爽视频,大鸡巴嗯嗯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啊日逼视频,日韩va免费线上看

首頁 /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辦民生主題記者會:聚焦就業、醫療、城市更新

作者: 余娜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發表時間:2025-03-11 09:57
分享到:

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3月9日下午3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衛生健康等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民生保障向普惠性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推進民生改革發展,政策惠及廣大群眾。在落實推進加強普惠性民生建設工作上,民政部將從哪些方面進行落實?

對此,陸治原表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概括講就是要推進“四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普惠性,強調的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兒、棄嬰大幅減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這就需要推動兒童福利從孤棄兒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延伸。

第二個轉變,是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隨著社會的進步,單一的物質幫扶已經不能夠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現實需要。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為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

第三個轉變,是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例如社會救助,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困難群眾的難題。

第四個轉變,是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在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等領域,將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運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談及今年的就業形勢,王曉萍表示,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

一是穩定和擴大就業任務繁重、承壓前行。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需要保持在3000萬以上,還有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實現穩定就業。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同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可能會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二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并呈向好態勢。去年,面對國內外交織疊加的多重困難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因時因勢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推動經濟明顯回升,社會信心有效提振,也實現了經濟發展和就業穩定的良性循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鮮明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民生,將為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王曉萍坦言,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今年將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全力穩定就業總量、擴大就業增量、提高就業質量,推動廣大勞動者實現就業增收,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即推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組織實施就業支持計劃;有效提高人崗匹配效率;著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加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崗位挖潛擴容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圍繞先進制造業、消費新熱點、民生新需求、重大工程項目等領域行業,面向城鄉基層、中小微企業等,加大就業崗位釋放力度,分領域、分類別制定專門的方案。同時,全面落實穩崗返還、政府補貼等存量就業政策,及時儲備和出臺就業增量政策。”王曉萍透露,“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出臺新一輪支持政策,穩定招聘規模,擴大‘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人員數量,實施百萬就業見習計劃,全面推廣求職訓練營,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制度,提升就業能力。面向脫貧人口等農民工,拓寬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渠道,強化勞務協作、打造勞務品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納入改造

實施城市更新,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倪虹介紹,從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加裝電梯超過13萬部,增加停車位380萬個,增設養老、托育設施近8萬個,增加充電樁105萬個,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所3100萬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網約50萬公里;打造“口袋公園”4萬多個、建設城市綠道12萬公里。“‘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我們將重點從兩個方面抓好落實。”倪虹說。

第一,抓體檢,找準問題。城市和人一樣,是一個有機生命體,人要保持健康,就要通過體檢,發現病灶、找到病因,開準藥方、解決問題,城市也一樣。經過前一階段的試點探索,現在,“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已經成為城市更新工作的共識。體檢發現的問題,就是城市更新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目前,全國290多個地級市已經全面開展城市體檢,我們還將支持有條件的縣級市也開展體檢。

第二,抓項目,解決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下功夫實施一批惠民生、促發展、防風險的更新項目,重點有三類。

民生類項目。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著力抓好三件事:一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要納入改造范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鼓勵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舊住宅。二是城中村改造項目,現在范圍已經擴大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在去年新增100萬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三是大力推進完整社區建設,重點是聚焦“一老一小”,完善無障礙適老化配套設施,增補托育服務設施、兒童活動場地。

發展類項目。更新一批老工業區、舊廠房,植入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新功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筑巢引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一批老舊街區,打造精品街道、城市客廳,建設活力街區。保護、修繕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推動活化利用,讓城市文化遺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城市生產生活。

安全類項目。再建設改造地下管線15萬公里以上,守護好城市的“里子”和“良心”。推進調蓄設施、排水管網、排澇泵站等工程項目,聚焦消除城市的嚴重易澇積水點,再完成1000個排水防澇重點項目建設。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重點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三舉措推進慢性病防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健康,確立了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

雷海潮介紹,根據最新統計快報結果,2024年中國居民的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9歲,2024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比2019年提高了1.7歲。全國31個省區市人均健康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健康公平性正得到改善。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城鄉融合發展,在衛生健康領域中已見到積極成效。

“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海南八個省市的人均預期壽命超過了80歲。未來中國居民預期壽命提高的潛力仍然是明顯的,仍然是可望可期的。”雷海潮說。

雷海潮提醒,我們也面臨著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雙重挑戰,衛生健康工作需要持續加強,要落實好黨中央健康優先發展戰略。當前危害中國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來自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繼續從三個方面來推進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別是體重管理的工作。

繼續推動政府、行業、單位和個人落實好四方責任。慢性病防控尤其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一些家庭中已經配置了體重秤,有的賓館和酒店也已經在房間里面標配了體重秤。呼吁更多的賓館酒店參與到這樣的行動中,為體重管理、慢性病防控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

持續做好有關慢性病防控和體重管理方面的知識宣傳。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啟動了時令節氣與健康的新聞發布傳播行動,基本上每兩周會舉辦一次時令節氣與健康知識新聞發布會,這樣的工作今年將繼續堅持。

注重防治結合,提供一些個性化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為受體重問題困擾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專業咨詢環境和平臺。


作者:余娜

編輯:龔忻

分享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快來搶個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