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政協委員的身份讓我深感責任重大。”談及過去一年的履職體會,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辛鋒直言,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善,重大成果不斷涌現,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
辛鋒表示,當前我國在基礎研究投入、原創性技術突破等方面與美俄仍有差距,尤其是科研院所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亟待優化。
“科技成果必須具有經濟屬性,才能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辛鋒呼吁,國家在政策層面明確技術使用費列支機制,推動科研機構從依賴財政撥款轉向市場化運營。他建議,應通過政策松綁激發科研院所活力,同時加大核能領域基礎研究投入,為國家戰略需求提供長效支撐。
“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辛鋒介紹,中核集團將數字化作為構建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支柱,推出“產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并在多個場景實現突破。近期,隨著多家成員單位接入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中核集團的智能化進程邁入新階段,形成“自主平臺+行業場景”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
在基礎科研領域,DeepSeek憑借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數據分析能力,成為科研人員的“智能助手”。以核反應堆設計為例,中核集團旗下科研院所利用DeepSeek快速解析百萬量級的國際文獻與實驗數據,自動生成技術路線對比報告,將方案論證周期縮短40%。在核燃料循環領域,DeepSeek通過模擬鈾濃縮工藝參數優化,助力關鍵環節能耗降低12%。
中核集團與我國頭部科技企業合作開發的行業知識大模型——“華知”AI大模型已經迭代到5.0版本。通過“華知”AI大模型,中核集團實現了核電設計、建造、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三門核電“燈塔工廠”入選國資委標桿案例,成為全球首個獲此認證的核電企業。在鈾礦領域,依托物聯網與遠程操控技術,千里之外的礦山可實現“一鍵產鈾、一屏掌控”,地浸采鈾現場已實現無人化作業。
辛鋒表示,AI在核工業的高價值場景挖掘仍需探索。目前,中核集團已梳理108個潛在應用方向,未來,將以數據優勢為依托,推動核工業全產業鏈智能化升級。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核技術的應用已極為廣泛。
對此,辛鋒指出,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比約0.4%,與發達國家普遍已達3%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民用核技術的發展潛力巨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