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沙茫茫出關道,駱駝夜吼黃云老。征鴻一聲起長空,風吹草低山月小”,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中蒙邊境線上,有一座戈壁高原和山地占總面積近七成的荒涼小鎮——烏拉特后旗。關于戈壁紅駝的熱血傳奇,就在這片大漠孤煙直的蒼茫大地上不斷書寫著。
透過歷史的煙塵,我們推測戈壁紅駝走入烏拉特蒙古族的生活,至今約有二三百年歷史。據研究考證,1648年烏拉特蒙古族移居陰山南北,延續了飼養駱駝的習俗。到了盛世繁華的絲綢之路時代,烏拉特后旗成為了蒙古草原通往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同時是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的交會點,還是萬里茶道的重要通道、萬里長城的最北驛站。就在此時,駱駝的身影伴隨著一群探險家出現了,清脆的駝鈴聲給寂靜的大漠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異域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途。到了明代以后,據《蒙古秘史》記載,中國的氣候開始變冷,草場退化加劇,烏拉特后旗形成了戈壁地貌,加之明永樂時期高強度的“燒荒”(焚燒草場以抵御游牧民族進犯),致使生態惡化,反而形成了適合紅駝生存的自然環境。于是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一種毛色近紫紅的駱駝——被當地人稱為“戈壁紅駝”,是牧民長期生產實踐中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
固然,戈壁紅駝不過是一座不起眼的邊陲小鎮的物種,但就是這個“草原遺珠”,伴隨著新中國的發展日益欣欣向榮,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見證了內蒙古自治區“三農三牧”事業的變遷和成就,成為造福一方人民的特色產業,更成為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典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戈壁紅駝產業雖歷經起起伏伏,最終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惠農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在后旗人民的不離不棄、不斷探索的實踐中,一步步走向光明未來。
游牧階段—最初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當地牧民依舊沿襲著從前養殖戈壁紅駝的傳統,采取自由放牧的生產方式。平常,牧民們不會把紅駝集中圈養起來,而是任紅駝自由采食。紅駝覓食一走就是幾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它們的這種采食方式與當地生態系統形成了良性互動。到了要剪駝絨的季節,牧民們才四面八方去尋找自家的駱駝,最后把幾戶駱駝聚集到一起,進行集中生產。
當時,畜牧業成為發展民族經濟的迫切需要,引起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加上畜牧界的專家、工作者進一步意識到,合理優化畜種配置要因地制宜,從各地自然生態條件出發,因此戈壁荒漠地區的駱駝養殖被提上日程,駱駝科學研究也逐步深入。這期間,西北及內蒙古地區形成了一股“駱駝熱”,這也推動戈壁紅駝的養殖形成高峰。
衰落階段—最難的時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末,戈壁紅駝遭遇危機,數量銳減。種種歷史原因,造成戈壁紅駝跌入低谷的局面。
一是人為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后,烏拉特后旗的牧民開始逐步定居下來。1984年以來,草原上陸續實行草場和牲畜雙承包經營,牧戶按照承包額各自圍欄放牧,曾經自由的草原也劃分了邊界。圍欄放牧,一方面容易造成過牧導致生態惡化、草場面積日益減少,另一方面也違背了紅駝遠距離游走采食的天性,導致紅駝生存條件惡化,數量急劇下降。
二是市場因素。當時,養殖本地山羊的效益要遠高于紅駝,因而大大降低了牧民養殖紅駝的積極性。20世紀末,飼養1峰駱駝的成本相當于飼養山羊的6倍,而駱駝帶來的年收入僅比山羊高約25%。這導致許多牧民大量出售紅駝,轉而飼養成本相對較低、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山羊。
最后是自然因素,連續多年的干旱導致草場面積減少,使得紅駝補飼成本越來越高。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陪伴烏拉特蒙古族走過二三百年間歲月的紅駝,到本世紀初,數量驟減到4130峰。“蒼天賜予的神獸”瀕臨滅絕,這讓當地牧民痛心疾首。
挽救紅駝—最大的努力
為了挽救漸行漸遠的戈壁紅駝,21世紀初,后旗人民紛紛行動起來。當地先后出臺了生態移民和退牧還草工程,開展紅駝選育基地、紅駝保護等項目建設,同時發展駝球、賽駝等民族體育經濟項目,舉辦國際駝球比賽......全面扶持紅駝產業。
起初是26戶牧民自發成立了內蒙古烏拉特戈壁紅駝事業協會,致力于品種保護、畜種結構調整和生態恢復。2007年,牧民們又注冊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這些帶有集體合作性質的牧民協作組織,在紅駝的養殖、駝奶和駝肉加工及銷售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維護市場秩序、維持價格合理區間、保障正當競爭作出了努力。經過十幾年的保護性繁育發展,差點消失在大漠上的戈壁紅駝又恢復了元氣,數量穩步增長。
后旗不僅在養、加、銷環節發力,還充分挖掘紅駝文化、體育、藝術、科研等多重功能,提高產業附加值,打造紅駝品牌,不斷提高紅駝產業的影響力。于是:
2005年,烏拉特后旗從蒙古國引進駝球賽體育項目。
2009年,烏拉特后旗被命名為“駝球之鄉”。
2010年,內蒙古保護駱駝學會專家組發現戈壁紅駝具有現代駱駝的“精血全基因細胞”,具有很大科研價值。
2013年9月,在俄羅斯召開的“莫斯科國際雙峰駝產業發展論壇”上,國際雙峰駝學會為烏拉特后旗頒發了命名獎書——“獎勵命名養殖戈壁紅駝品種資源做出卓越貢獻烏拉特戈壁紅駝之鄉—烏拉特后旗”。
2014年,烏拉特后旗蒙古族駝球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烏拉特后旗駝球列為競技類表演項目。
2017年,烏拉特后旗建成戈壁紅駝藝術館,展示駱駝民俗文化場景。
在后旗人民的努力之下,戈壁紅駝又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并且日益發展壯大。
新時代新發展—最好的機遇
近十幾年時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戈壁紅駝的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在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烏拉特后旗立足功能定位、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發展需要和現實可能,以撬動一產、整合二產、發展三產為主要思路,通過延長產業鏈、拓展文化功能、開辟市場等方式,將駝產業推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形成了戈壁紅駝牧養、馴化、加工、生產、集散交易、旅游服務和文化體育全產業鏈條發展的產業融合系統。
烏拉特后旗駱駝牧養系統已成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之一,并取得了“戈壁紅駝”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是全國僅有的一個以駱駝為主體獲得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烏拉特后旗高標準駱駝牧養基地(托駝所)已取得“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后旗雙峰駝保護場”牌匾,英格蘇公司被授予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紅駝科技小院”等殊榮。如今,群眾參與駱駝產業積極性高漲,駱駝產業發展勢頭正旺,以駝奶、駝肉、駝絨、駝手工藝等為產品的駱駝全產業鏈正在形成。
過去,戈壁紅駝在漫無邊際的荒原上從容游走,時光靜謐慢慢流淌;
曾經,戈壁紅駝和烏拉特蒙古族生死相依,在惡劣的環境中一起度過漫長歲月,駝鈴聲訴說著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后來,蒼天賜予的神獸一度黯然神傷、跌入低迷、陷入危機;
現在,戈壁紅駝邁過低谷披荊斬棘不斷崛起,向我們展示了新時代紅駝產業的勃勃生機;
未來,在黨的領導下,在后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戈壁紅駝一定會以矯健的身姿走向美好未來,紅駝產業必將致富一方群眾、幸福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發展。(李知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