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茲游瓊島三年的蘇軾于儋縣登船渡海,對這青黛疊翠、一灣碧水,留下了最后傳頌千年的喟嘆。天不言而萬物生,地不語而四時行。將蘇軾曾掌的舟楫握進新時代的掌紋,重新蕩開層層漣漪,帆影悠悠,白沙細軟,浪聲漸緩,小舟再轉,便置身于松濤水上。
“瓊北水清看松濤,松濤水凈看白沙。”松濤水庫是海南省最大的水庫,承擔海口等四市縣城鎮生活用水以及工業供水,同時肩負下游200多萬人的防洪任務。
幾經歲月流轉,位于松濤水庫上游的南叉河卻因河水渾濁、異味四起,深深刺痛著當地居民的心。“南叉河嘛,從小在河邊摸魚釣蝦的。可這兩年——河水原本什么樣都要忘記了。”自幼在南叉河走水的陳更勝是村里的老人,可時過境遷、少年不再,曾經瀲滟的水光也隨著社會的變革淪為他眼中昏黃的迷茫。曾幾何時,河水變渾的日子早已成了記憶中的常態。而如今,隨著尾水凈化項目的成功實踐,一場生態的蛻變悄然展開。
架船去,雖至冬季,見山嵐逸秀,春水初生。在南叉河下游的人工生態濕地之中,靜謐的清流潺潺穿過石籠網箱,如梭般鉆進蘆根蒲尾,最后緩緩注入生態塘。“絕不能讓污水流入松濤水庫。”這是項目團隊的堅定誓言。為了這一承諾,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項目部技術團隊從未停止探索與實踐。在這里,沉淀塘、生態塘、潛流濕地、表流濕地交織成一幅獨具殊色的動態山水畫:沉淀塘如同濕地的胃,緩緩吞下河水中的泥沙與雜質,帶著那些沉重的污染物悄然消化;隨后,水流進入潛流濕地,經過層層過濾和自然凈化,污染物在此徹底沉淀;每一株植物的根系都仿若自然之手,輕輕捻去湍流中渾濁的塵埃,滌蕩出河水原有的粼粼光彩;最后,掩映在碧草蘆花蕩中的,是在水域關鍵位置安裝的高敏傳感器,全天候監測尾水的水質變化與濕地的生態狀態。數據與自然共舞,確保濕地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空明的涓流匯溪成澤,在表流濕地中與空氣親吻,吸收陽光與清新空氣的滋養,終以一池清渠重歸海天之間。
順流而下,泛舟南叉河南。游魚往來翕忽,白鷺翩翩輕舞,鳥獸草木萌動,俯仰山高月小,香汀芳草。正是中交建設者接過千年前蘇軾手中的桂棹蘭槳,以濕地養生態,將松濤水庫化為天然龍脈,與山海同邀綠色守望,共赴自然生命之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