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記者 張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擴大5G規模化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礦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智能化建設是推動礦山安全發展、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舉措。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進一步推進,智慧礦山建設迎來發展新機遇。易控智駕副總裁林巧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對于礦山智能化建設的持續推進,讓我們感到很振奮。”
圖為正在作業中的無人駕駛礦卡。
萬億級市場空間加速釋放
中國礦業大學發布的《2024智能礦山與無人駕駛行業藍皮書》顯示,中國智能礦山蘊含萬億級市場空間,預計到2030年,中國智能煤礦市場空間將達到14105億元,非煤礦山的智能化市場規模預計將達9107億元,兩者合計的市場空間將超過2.3萬億元,中國礦山行業智能化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從技術供應到企業需求認知的轉變,再到實踐落地,智能礦山領域已經走出了一條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新路徑。
2024年4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聯合應急管理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作出系統部署。
在科技創新方面,5個礦山智能化相關的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重點實驗室批準建設,“智能掘進”“露天礦無人駕駛”等5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礦山企業、裝備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等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一批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
在標準引領方面,2023年6月26日,《智能化礦山數據融合共享規范》發布,打通了“數據孤島”,破除了“信息煙囪”。
同年8月9日,《礦山智能化標準體系框架》發布,系統梳理了礦山智能化領域的標準化需求,首次將煤礦和非煤礦山智能化標準建設納入同一體系,通盤考慮、統籌規劃,明確了智能化礦山建設各部分的具體標準研制方向。
截至目前,全國建有1642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智能化工作面的達859處,有30余類2640臺(套)機器人、1328臺無人駕駛車輛推廣應用,1.7萬個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綜合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公布的礦山領域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累計達到92個。國家能源集團榆家梁煤礦、中煤集團大海則煤礦、山東黃金集團三山島金礦、首鋼礦業公司杏山鐵礦等一批典型案例相機涌現。
中國礦業大學發布的《2024智能礦山與無人駕駛行業藍皮書》顯示,中國智能礦山蘊含萬億級市場空間,預計到2030年,中國智能煤礦市場空間將達到14105億元,非煤礦山的智能化市場規模預計將達9107億元,兩者合計的市場空間將超過2.3萬億元,中國礦山行業智能化市場前景廣闊。
無人駕駛持續深度賦能
大型煤礦開始呈現出從“應用示范”向“全面落地”的趨勢,中小型礦山及非煤礦山的無人駕駛滲透率開始逐步提升,各區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快無人駕駛落地步伐。
在政策驅動與技術融合加速的推動下,智慧礦山呈現出多種趨勢。無人駕駛為例,林巧認為,礦山智能化建設當中,無人駕駛技術不是一個單一的運輸技術工具,而是將作為貫穿開采、運輸等全鏈條的支點,扮演整個礦山智能化系統連接器與助推器的角色。當前正處于從“單點突破”向“全域協同”過渡的關鍵階段。
在技術方面,技術應用已經在運輸等重要的生產場景邁入深水區。例如無人駕駛礦卡車隊在露天礦運輸場景下已經深入礦山實際作業場景,成為礦山運輸的重要工具。同時,無人駕駛技術在礦山場景的廣泛應用,也帶動了5G等方面的智能建設,從而推動了全礦智能的發展。
在項目方面,大型煤礦開始呈現出從“應用示范”向“全面落地”的趨勢,中小型礦山及非煤礦山的無人駕駛滲透率開始逐步提升,各區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快無人駕駛的落地步伐。
在生態方面,伴隨無人駕駛應用不斷提速,行業內初步形成了科技企業、裝備制造商與礦山企業協同共建的合作生態,但是整個產學研用各個組織之間協同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如數據共享與系統互通等方面。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6年,全國煤礦智能化產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數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態化運行率不低于80%,煤礦、非煤礦山危險繁重崗位作業智能裝備或機器人替代率分別不低于30%、20%,全國礦山井下人員減少10%以上,打造一批單班作業人員不超50人的智能化礦山。到2030年,建立完備的礦山智能化技術、裝備、管理體系,實現礦山數據深度融合、共享應用,推動礦山開采作業少人化、無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礦山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聚焦礦山無人駕駛領域,易控智駕不斷創新實踐,在推動礦山建設無人化、智能化進程中走在了前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發展報告》顯示,易控智駕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42.5%,實現了露天礦無人駕駛礦卡的規模化商用。截至2024年底,全國十大露天煤礦,易控智駕已布局進入多座,運行里程超過3000萬公里,常態化運營項目超過20個,作業方量超1.9億立方米,其中,部分項目中無人駕駛礦卡作業量在總業務量的占比超過50%,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2024智能礦山與無人駕駛行業藍皮書》預測,無人駕駛方案將推廣至完全開放的道路網絡,實現從礦區到火車站、港口、貨場等物流中轉點,以及發電廠、建材廠、冶煉廠等下游客戶的全鏈條運輸,徹底打通礦物運輸的全鏈條,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無縫連接,為礦主提供全周期的無人駕駛服務。
在林巧看來,礦山智能化發展將呈現四個趨勢,一是基于AI等技術的數據驅動與智能決策,二是人機協同與全流程無人化,三是新能源與綠色轉型,四是生態合作與全球化拓展。
建言獻策共助行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礦山智能化市場的發展,競爭也日益激烈,已從“技術參數比拼”轉向“生產力重塑效率”。對此,林巧表示,易控智駕的核心優勢在于以工程化思維打通技術-場景-商業閉環,我們相信,唯有將無人駕駛深度融入礦山生產系統,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從“替代人力”向“重構生產規則”進化。
近年來,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蓬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問題,與真正實現全面智能礦采還有一定的距離。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智慧礦山建設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設備科副科長張世麗,針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實施有阻力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大對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加大對智能化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勵一線人員多走進科研院所反饋問題、明確需求,科研人員也要多深入礦山井下、熟悉現場,通過“現場指導科研,科研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效能。
針對煤礦深部開采的智能化轉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建議,部署礦用5G專網與本安型光纖傳感系統,確保深井通信與數據監測的高效與安全。同時,建立礦山工業互聯網平臺,統一數據中臺,打通設備數據流,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能效,實現采-掘-運-洗選全鏈條的智能化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民建新疆區委會主委馬華東亦建議,通過政府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大型礦山逐步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通過5G專網,組建基于“云、網、車”的協同架構,打造大規模礦山無人駕駛云控調度系統平臺。
對于打造云調度平臺,林巧亦深有同感,通過智能云控中心對車輛進行遠程監控和調度,實現對車輛運行狀態的實時掌控,也正是易控智駕無人駕駛解決方案中的重要一環。對此,易控智駕依托車路云一體化技術,讓智能云控中心不僅具備車輛調度、車輛故障診斷等功能,還通過精準數字化管理助力生產效率提升。
隨著礦山智能化市場的發展,競爭也日益激烈,已從“技術參數比拼”轉向“生產力重塑效率”。對此,林巧表示,易控智駕的核心優勢在于以工程化思維打通技術-場景-商業閉環,我們相信,唯有將無人駕駛深度融入礦山生產系統,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從“替代人力”向“重構生產規則”進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