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村娃,走出農村見識天地廣闊,回到農村助力鄉村振興。”在培訓課上,視覺引導師張寧做了這樣的開場白。
2月25日,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導,第六屆上海社會組織公益創新創業大賽公益創業訓練營第二期暨結營活動在金山區楓涇鎮泖橋村舉行。作為上海首個以“公益+鄉村振興”為核心的泖橋村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泖橋村聯合愛駐同心社區創新發展中心以“東道主”身份向50余名公益創業者展示了社會組織賦能鄉村的完整生態鏈。活動聚焦“經驗復制與模式輸出”,通過實地教學、案例剖析、資源對接,助力更多公益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合伙人”。
從“一株玉米”到“一片熱土”:泖橋村的公益基因
地處滬浙毗鄰邊界、上海遠郊地區,泖橋村是“愛駐同心”公益品牌的發源地,也是上海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試驗田。2021年,全國首位社會組織鄉村振興助力員周金晶帶著一張上下鋪走進泖橋村,扎根于此。隨后,她依托駐村指導員張一波留下的40畝糯玉米基地,加上三年的培育孵化,以公益項目串聯起企業捐贈、文旅研學、農產品助銷等多元資源,探索出“黨建+公益+產業”的鄉村造血模式。
如今,泖橋村已成為社會組織與鄉村深度融合的標桿:共享單車解決村民出行、公益足球賽鏈接城鄉資源、“田頭采摘+公益認購”激活玉米經濟,更孵化出覆蓋金山區40余村的助農網絡。2024年,“愛駐同心”聯合韻達基金會等企業,推動金山農產品銷售額突破千萬元,繪就了一張“公益助農地圖”。
訓練營新范式:讓“走過的路”成為“可復制的路”
本次訓練營以“經驗傳承”為內核,首次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學員們實地探訪泖橋村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樂高樂園建設指揮部,并參與“鄉村振興服務產品共創工作坊”。在培訓環節,視覺引導師張寧借助視覺輔助工具,帶領學員們進行腦力激蕩,幫助大家以創造性的想法賦能鄉村振興,現場產生高可行性的、高影響力、高價值的產品。
“今天的模式,就是把我2021到2024年走過的路又走了一遍。但現在有了‘家’,在金山有了‘房’。”周金晶表示。在她的期望中,公益創業訓練營”將助力公益創業者交流學習,提升公益創業人才公益運作能力,推動公益項目落地社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公益合伙人”織網:從新天地到新“田”地
隨著“愛駐同心”模式向外輻射,其經驗正通過訓練營加速復制。2023年,上海公益新天地運管方上海市浦江社會組織促進中心、上海公益創業基地運管方上海頌鼎社會公益創新發展中心和金山區楓涇鎮泖橋村村委會正式簽署三年戰略合作協議,三方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圍繞“物理空間、社交空間、網絡空間、資源空間”,合力打造泖橋村“鄉村社區社會組織共創空間”。上海金山區楓涇鎮愛駐同心社區創新發展中心作為首家正式落戶泖橋村的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助力村委會,攜手更多的共創伙伴,探索用社會組織力量為鄉村振興蹚出一條“公益”新路。2024年,該組織已在奉賢、崇明等地孵化同類機構,在楓涇鎮泖橋村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鄉村社區社會組織共創空間”2024年12月建成,“愛駐同心”在獲得上海市民政局滬社星耀計劃項目,已經啟動的“鄉村振興助力員倍增計劃”將在未來三年將培育500名“公益合伙人”,沿長三角高鐵網絡鋪設公益節點。
此外,2024年,“愛駐同心”所孵化的公益合伙人加入了新媒體的力量。首位“社會組織新農人”朱赟彧,以對話金山“女農人”的短視頻,分別將位于楓涇鎮的上海開太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呂巷鎮的上海施泉葡萄園、金山區番茄研發中心介紹給網友。
從一個人的上下鋪到一群人的鄉村振興工作站,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公益,周金晶以社會組織駐村理念打造了全國首個鄉村振興助力員身份,結合互聯網平臺已經在多處建立了線上公益伙伴,“鄉村振興助力員”不光在上海9個涉農區建立了鄉村振興小分隊,更是在上海、廣州、云南、北京等建立了志愿者小分隊,她在泖橋村用三年時間驗證了社會組織的可持續價值。隨著“公益合伙人”網絡不斷延展,“愛駐同心”模式正突破地域邊界,為長三角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滾燙的血液”。(范黎平)
請輸入驗證碼